本文将带您走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在春日油菜花盛开的美景中,探寻四川油菜高产背后的秘密,了解农科人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出优质油菜品种,以及他们对传统品种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月,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成都平原,那一片片绽放的油菜花宛如金色的波浪,将大地装点得如诗如画,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绚丽的金色外衣。在成都市周边的一片充满希望的农田里,四万多种油菜正迎来它们最灿烂的盛花期。而这里,正是四川油菜高产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基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
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不同油菜品种被分块种植。
四川在油菜新品种的培育方面成绩斐然,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回首过往,从2001年亩产仅仅114.3公斤,到2013年提升至亩产150公斤,再到2024年实现亩产171.9公斤的飞跃……四川油菜能够实现高产,离不开对不同种质资源的巧妙组合。
“就拿我们的育种工作来说,我们会精心选择一个最高产的油菜材料,再搭配一个具有耐旱或者抗病虫特性的材料进行杂交。这样,来年就有可能收获一个既高产又耐旱,或者高产又抗病的优质材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作物基因研究中心主任崔成耐心地介绍道。他还感慨地说,想要得到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油菜品种,绝非易事。这需要科研人员拥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地进行搭配和试验。就像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国家主推品种“川油36”,它可是经历了老中青三代农科人的接续研究,才成功创新出高产、高油、抗病、宜机收且饲油两用的高经济价值品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锦芳正在给油菜花套袋。
漫步在油菜田里,您会发现一幅奇特的景象:有的油菜花套上了小袋子,有的住进了“小帐篷”,还有的搬进了“大棚子”。崔成向记者解释说,给油菜花套上小袋子,是为了防止蜜蜂帮助油菜自然授粉。在科研人员人工帮助它授粉后,这样做可以避免蜜蜂再次授粉而造成基因污染。而“小帐篷”和“大棚子”里的油菜,则是专门用于繁种和制种的。
“我们眼前的这片油菜,也许因为产量、产油等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农户不再愿意种植了。但是,我们必须把它们保护下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锦芳语重心长地说。因为,如果在现有品种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说不定就能在这些传统品种里找到应对的方法。
专家帮助油菜花人工授粉。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浩杰介绍,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始终坚持不断科技创新。他们培育出的“川油81”“川油83”“川油101”等四川省主推品种,在现有四川省油菜主推品种中占据了60%的份额。这些优质品种的推广,助力四川油菜单产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0%。
本文介绍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里油菜盛花期的景象,阐述了四川油菜高产的成果及原因,包括种质资源组合、科研人员的耐心培育等。还说明了对油菜花采取的特殊措施以及保护传统品种的重要性,最后强调了农科院科技创新培育的主推品种对四川油菜单产提升的显著作用,展现了四川在油菜科研和种植领域的卓越成就。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