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力量崛起下,教育与科普如何创新发展? 科技浪潮中,教育与科普的破局之策

本文围绕科技行业新兴力量崛起的背景,采访了倪闽景,探讨了教育模式转变、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利用新技术开展科普工作以及对网络伪科普现象的看法等内容,展现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与科普领域的创新发展思路。

新兴力量崛起下,教育与科普如何创新发展? 科技浪潮中,教育与科普的破局之策

倪闽景。图源:新华社

从拆解组装到全员寻宝:教育模式的转变

开年以来,科技行业涌现出一批新兴力量,像DeepSeek、宇树科技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人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全才,而是在特定领域有专长的专才。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又怎样挖掘更多这样的专才呢?

倪闽景表示,他长期关注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以往的教育模式主要培养“能学人所长的人才”,通过统一的课程教学和招生考试,选拔出那些能考高分、学习能力强的人重点培养。这种策略成本低、效果好,支撑了过去几十年经济社会的“追赶型”快速发展,为各项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当我国发展到当前的规模和程度,靠学习、模仿他人已难以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度依靠“创新驱动”。因此,“为创新而学”应成为教育的新逻辑。创新需要每个孩子进行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这样未来才可能涌现出拔尖创新人才。

倪闽景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以前的教育模式就像让你把别人发明的电视机搞清楚,然后模仿着做出来,擅长这个过程的人就是人才。而现在的教育模式应是在未知的环境下全员寻宝,能找到宝藏的就是拔尖创新人才。虽然找寻过程存在一定的机遇成分,但最终的成功者一定是对该领域满怀热忱、极度专注、即便受挫也不会放弃的人。

在教育质量评价方面,要从过度注重知识和考试成绩,转向全面发展的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也要改变高度统一的标准化模式,更加注重以多样化为导向的教学。

每个孩子都有创新潜力,只是侧重方向不同。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孩子,挖掘、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这也是推动优质均衡教育的原因。其次,要增强多样性,降低课程标准中对统一知识内容的要求比重,突出核心素养,让绝大多数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后,还有余力自主选择喜欢的领域,开展项目化学习。

新兴力量崛起下,教育与科普如何创新发展? 科技浪潮中,教育与科普的破局之策

此外,拔尖创新需要行动力。实验是科学课应有的样子,每所学校至少要建设一个有特色的创新实验室,把动手实验作为科学课堂考核的基本要求。总之,创新依靠的是每一个孩子,而不只是考100分的人。

人工智能:加强素质教育的利器

人工智能是当下热门话题,倪闽景分享了他的思考。他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为科技工作者,他尤为关注。教育部门对人工智能极为重视,许多地区已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这是很好的举措。

但倪闽景觉得人工智能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应用人工智能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环境、新内容和新方法。简单来说,只要有手机,下载几个App,就能便捷使用人工智能,年轻人上手更快。所以,教学过程不应局限于老师向学生的单向传授模式,而应大力倡导师生共同学习、老师向学生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关键在于实践。而且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如果教学内容固化,很可能跟不上发展节奏。

他建议每一门学科都依托人工智能进行教育创新。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不是简单增加一门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课程,而是要对中小学课程方案进行重构,让每门学科尽量体现应用人工智能的思想与方法。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探索应用场景,也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建设,更要鼓励孩子们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做更多的题目。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课程需要突出计算思维和实践性,促进孩子的深度思维和自主性。可以对学校现有的数字化设施设备进行升级优化,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在校内外建设更丰富的多元化、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实践,加深学生对机器感知、机器学习、模块式控制等计算思维的理解和应用,并分年龄、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活动。人工智能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利器,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其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藏品、文物更多和观众见面:科普新途径

在利用新技术开展科普方面,倪闽景表示,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展科普工作,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开放,是工作重点。上个月,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亚洲最大的长须鲸骨骼标本走进上海一所小学展出,还配备了名为“鲸彩世界”的AI互动装置负责答疑解惑。经过训练,小朋友提出的所有关于鲸鱼的问题,它都能一一解答。孩子们自己提问、自己获取答案,甚至还能自己出题作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因材施教,强化自主学习,人工智能应用于科普的关键也正在于此。

新兴力量崛起下,教育与科普如何创新发展? 科技浪潮中,教育与科普的破局之策

此外,还在积极推动场馆数字孪生和藏品元宇宙项目,用信息化手段把数字博物馆送到孩子们身边。如上海天文馆推出的“行走的天文馆”数字孪生项目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的“又见恐龙”XR项目,其方便的流动性和生动的教育性,十分有利于到中小学去流转,特别是能够送达边远地区的中小学,让场馆资源缺乏的地区也能分享博物馆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博物馆热”兴起,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精神文化品质的不断提升,也说明博物馆的展陈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喜爱;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信息时代,人们对实物教育需求的回归。因此,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藏品、文物更多和观众见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伪科普视频:也能成为一种资源

如今网络平台上有许多科普网红、博主,其中有些人知识储备丰富,但也有一些博主打着科普旗号赚流量。倪闽景指出,现在网上确实存在大量瞎编乱造的科普内容。比如,有些视频里把两个电池放在水杯两侧,杯中的水就能旋转起来;还有的视频里,把口罩绑在蜡烛上,口罩就像孔明灯一样飞起来……这些视频看着像真的,实则没有科学依据,甚至存在摆拍或后期倒放制作的可能性。

但换个角度看,以往追求绝对正确,力求达到100分,可在创新过程中,错误也可能转化为资源,刺激发散性思维。就说这些伪科普视频,如果你看完就完了,可能真上了它的当。但看完后自己去实践一遍,就能验证它的真假,进而去学习、探究真正的科学原理。归根结底,动手做、去实践是科学思维的关键。

本文围绕科技行业新兴力量崛起的背景,倪闽景提出教育模式应从培养“能学人所长的人才”转变为“为创新而学”,注重挖掘每个孩子的创新潜力,加强多样性教学和实践;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要将其应用于各学科教育创新,促进素质教育;在科普工作中,利用高科技手段让藏品、文物与观众更多见面,并提出伪科普视频也可成为学习资源,强调实践对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715.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1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