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3月24日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详细介绍了该条例与此前相比的调整,包括明确各方职责、加大治理拖欠企业账款力度、填补制度漏洞等方面,阐述了其对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以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国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规划。长期以来,国家始终致力于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法律政策体系,积极谋划并推出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旨在为中小企业的茁壮成长营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就在昨日(3月24日),备受关注的新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公开发布。那么,这部新修订的《条例》与之前版本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显著的调整呢?
明确各方职责,加大治理拖欠企业账款力度
新修订的《条例》在工作职责方面进行了更为明确的界定。它细化了国家和地方层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等有关部门的具体职责,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在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中的责任担当,显著加大了对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治理力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学峰指出:“新《条例》强调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内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负总责,并增加了诸如函询、约谈、督办、通报等相应的工作措施,同时加重了责任追究力度。”
此外,《条例》还强化了款项支付责任。它明确了付款期限要求,规定大型企业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在允许合同对付款期限进行约定的同时,对不合理的约定施加了限制,明确禁止“背靠背”条款。同时,鼓励大型企业自愿公开承诺对中小企业的付款政策,包括付款期限、付款方式等内容。
不仅如此,《条例》进一步完善了监督管理和投诉处理措施。明确了受理投诉部门、处理投诉部门、投诉人、被投诉人等各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投诉处理时限,并加大了违法处罚力度,补充完善了相关法律责任。
填补制度漏洞,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专家表示,《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自2020年9月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部门职责不够清晰,对拖欠企业账款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的约束力度不足,存在一定的制度漏洞。
周学峰副院长表示:“针对《条例》原来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治理手段偏软的问题,这次《条例》修订增加了相应的工作措施。以问题为导向来填补这些漏洞,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原有《条例》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大型企业在与中小企业进行交易时,会滥用其在交易中的优势地位。
周学峰指出:“一些大型企业会约定一些不合理的付款条件、付款期限等。所以这次《条例》修订的时候也加大了对于大型企业的约束力度,把先前在开展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当中,行之有效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上升到新的法规层面,予以制度化。”
健全法律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周学峰副院长强调:“我们制定和修订这个《条例》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中小企业尽快收回相关账款,从而加速资金流通。这不仅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据了解,我国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曾多次提出“健全预防和清理拖欠企业款项的常态化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也提到“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
专家表示,此次《条例》修订,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立法举措,将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本文围绕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展开,介绍了其在明确职责、填补漏洞等方面的调整,这些调整对于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加大治理拖欠账款力度以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