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哪吒形象在不同作品中的演变 哪吒形象的千年嬗变:从古典到现代

本文将深入探讨哪吒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作品中的发展演变历程,从古代文学到现代电影,展现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形象变化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深度解析:哪吒形象在不同作品中的演变 哪吒形象的千年嬗变:从古典到现代

动画片《哪吒闹海》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图据视觉中国)

深度解析:哪吒形象在不同作品中的演变 哪吒形象的千年嬗变:从古典到现代

河南朱仙镇年画里的《哪吒闹海》又是另一番模样。(图据视觉中国)

深度解析:哪吒形象在不同作品中的演变 哪吒形象的千年嬗变:从古典到现代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形象别具一格。(片方供图)

深度解析:哪吒形象在不同作品中的演变 哪吒形象的千年嬗变:从古典到现代

《三教搜神大全》里的哪吒形象也有其独特之处。

哪吒,在中国的文艺作品里,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悲剧英雄。他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形象独特,经历传奇。从《封神演义》中的“剔骨还父”,再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的形象历经多次重大转变,成为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融的生动例证。

哪吒形象能够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部古典文学作品,即《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哪吒被搬上屏幕,他的形象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那哪吒究竟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西游记》第四回里有一首诗对其进行了描绘:

“总角才遮囟,披毛未盖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

从诗中的“总角”二字可以看出,哪吒是一个未成年的儿童形象。可就是这样一个少年英雄,身携六种兵器,本事非凡。在他与孙悟空的打斗情节中,更是精彩绝伦:

“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打来。悟空见了,心惊道:‘这小哥倒也会弄些手段!莫无礼,看我神通!’好大圣,喝声‘变’也变做三头六臂;把金箍棒晃一晃,也变作三条;六只手拿着三条棒架住。这场斗,真是个地动山摇,好杀也。”

上个世纪,在记者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包场观看动画片《大闹天宫》,从银幕上第一次认识了哪吒,那个三头六臂、脚踩风火轮的形象就深深印刻在记忆之中。

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观看了以哪吒为主角的动画片《哪吒闹海》。当时对哪吒这个名字充满了疑惑。首先,这两个字不仅难认,而且难念,人们还常常开玩笑,把片名念成“拿托闹海”。并且,“哪”“吒”这两个字单独看并没有什么意义,这不符合中国人取名时喜欢寄寓美好意愿的习惯。更奇怪的是,哪吒的父亲是陈塘关总兵李靖,按常理他应该叫李哪吒,可在任何一本书或者影视作品中都从未听到过这种叫法。

实际上,如果追溯哪吒这一形象在中国古代的流变历史,这个疑问就能得到解答。

哪吒与父亲李靖有着深厚的渊源。学界普遍认为,“哪吒”这个词起源于佛教。学者金鼎汉撰文指出,“哪吒”应为梵语“那罗鸠婆”一词的另外一种译法。在佛教里,那罗鸠婆是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之子。

唐代就已经有了“那咤”的译法,和现代的“哪吒”极为相似。唐代文献记载:“天王第三子那咤太子捧塔常随天王。”这与中国明代小说《西游记》里哪吒是托塔天王第三子的说法相吻合,可见后者是对前者的传承。

哪吒的形象在隋唐时期逐渐变得丰满起来。到了南宋,哪吒的形象开始被道教借用,并且有了一个中国父亲——李靖。

哪吒形象进入道教文化,与他的“中国父亲”李靖被道教借用密切相关。李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在《旧唐书》《新唐书》中有大量记载。他作为初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军事才能极高,为唐王朝的建立和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贞观三年(629年),李靖作为总指挥,分六路进攻时常侵扰边境的东突厥。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趁黑夜突袭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经过一系列战争,最终俘虏颉利可汗,平定东突厥。唐太宗对他给予了“实古今未有”的极高评价。此外,李靖还有平定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吐谷浑的大功。

由于卓越的军事功勋,李靖在唐代就被视为战神,他威武的形象与佛教中的护法神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非常吻合,于是二者在传说中逐渐合为一体。

到了宋代,李靖的形象开始被道教借用,被称作“上真”(上仙),各地也建立了大量祭祀他的庙宇,并且开始与哪吒形象的流传相结合。这一点在《封神演义》中也有所体现。《封神演义》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写道:“话说陈塘关有一总兵官姓李名靖,自幼访道修真,拜西昆仑度厄真人为师,学成五行遁术;因仙道难成,故遣下山辅佐纣王,官居总兵,享受人间之富贵。”当然,《封神演义》把唐代辅佐李世民的李靖安排到商代辅佐商纣王,这只是小说家的创作。

在《封神演义》中,不仅确立了李靖和哪吒的父子关系,还对哪吒的出生有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说是李靖的夫人殷氏怀胎三年六个月还未生产,一夜梦见一道人叫她“快接麟儿”,随即惊醒并诞下一肉球。李靖以为是妖怪,拔剑砍去,只见肉球分开,“跳出一个小孩儿来,遍体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皮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

哪吒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封神演义》中,作为文学人物的哪吒,人物形象已经十分丰富,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也相当精彩。不仅有与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的冲突,还有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悲壮情节,以及借莲花与莲藕复活的慰藉情节。这个故事往往作为主干,被后来的影视作品改编时采用。而哪吒的故事从最初的雏形,发展到内容丰富,并因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广泛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成书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的《景德传灯录》,是最早收录哪吒割肉剔骨故事的文献,称:“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两百多年后,成书于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的《五灯会元》也有类似说法。《五灯会元》借禅师之口问道:“那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那吒本来身?”(古籍里,“哪吒”常写作“那吒”。)

在这两条记载里的哪吒,在“析肉析骨”之后,已经实现了升华。《景德传灯录》中“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的“莲华”即“莲花”,这一意象是《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以莲花复活哪吒这一情节的源头。

到了元代,哪吒被搬上舞台,成为元杂剧里的角色。故事在市井中流传,其形象也逐渐丰满。

元代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里,二郎神与哪吒结为兄弟,先是比试射箭,后来又合力擒拿牛魔王、百眼鬼。在这出杂剧里,哪吒已具有“三头六臂”的神通,该剧第四折的唱词道:“俺这壁那吒出马,三头飐飐,六臂辉辉。三头飐飐显神通,六臂辉辉降妖怪。”

《三教搜神大全》中的哪吒,则是“三头九眼八臂”,在此基础上,“剔骨还父”的故事框架也已经确立。《三教搜神大全·那叱太子》称:“那叱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三教搜神大全》印于元、明之间,据称根据元代版画像《搜神广记》增补。哪吒形象的逐渐成熟,为《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精彩的哪吒故事打下了坚实基础。

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成为哪吒形象的集大成者。在《西游记》里,三头六臂、风火轮等标志性符号被经典化。就人物形象而言,哪吒是天庭秩序的捍卫者,更多的是作为孙悟空的反衬,成就了孙悟空这一永恒的经典形象。而《封神演义》中,通过“灵珠子转世—闹海屠龙—剔骨还父—莲花重生”的完整叙事,赋予哪吒强烈的反叛性与悲剧性,将哪吒从神性符号拉入人性困境,产生出巨大的思想力量和审美价值。

在近期上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依然是一个反抗命运的角色。面对外界的偏见和天命的束缚,他展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这句炸裂的台词,反映出哪吒对命运的抗争,这不仅是对传统神话中哪吒形象的延续,也是对现代观众情感共鸣的呼应。

与传统的哪吒形象相比,电影里的哪吒是一个在命运的漩涡中不断挣扎与成长的少年英雄。他对偏见与不公的反抗,使其形象更加复杂、立体。

哪吒的形象从出现到深入人心,历经了上千年的时间,其嬗变历程既是多元文明融合的缩影,也是时代精神投射的镜像。

本文详细阐述了哪吒形象在中国文化作品中的演变历程,从起源于佛教,到与道教文化结合,在多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发展,再到现代电影中的新诠释,展示了哪吒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需求下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这一形象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时代精神的映照。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583.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2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