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让金属“遇强更强”,稳定性大幅提升 金属材料“慢性病”被攻克,中科院成果惊艳国际

本文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金属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他们提出全新结构设计思路,解决了金属材料强度、塑性和稳定性难以兼得的问题,详细阐述了金属不稳定的原因及新设计思路的原理和效果,还说明了该成果对现代工业的重要意义。

在金属材料的广阔世界里,一直存在着一个如同“魔咒”般的“不可能三角”规律。具体而言,金属的强度、塑性以及稳定性这三个关键特性,就像跷跷板的两端,此消彼长,难以同时达到理想状态。然而,我国科学家凭借多年的不懈研究和探索,终于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的束缚,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全新结构设计思路。通过这一创新思路,成功实现了让金属材料在稳固保持强度和塑性的同时,还能大幅提升其稳定性。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正式发表,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科研团队让金属“遇强更强”,稳定性大幅提升 金属材料“慢性病”被攻克,中科院成果惊艳国际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向记者透露,金属材料不稳定的根源在于其内部存在一种特殊的缺陷,在专业领域,这种缺陷被形象地称为“位错”。当金属受到单向波动的外力作用时,这些位错就会如同活跃的分子一样开始移动、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悄无声息地形成不可逆转的变形和裂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细微的变化逐渐积累,最终会导致金属突然断裂。这种损伤就像是金属的一种“慢性病”,在早期很难被察觉,但一旦发作,后果却十分严重,极大地破坏了材料的稳定性。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克服金属材料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呢?科研人员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结构设计思路。他们通过精确控制金属往复扭转的特定工艺参数,在金属内部成功引入了一种空间梯度有序分布的亚微米尺度稳定位错结构。形象地说,这就相当于在金属材料内部精心植入了一个亚微米尺度的三维“防撞墙”筋骨网络。这个独特的网络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能够有效阻碍位错的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金属材料的稳定性。

中国科研团队让金属“遇强更强”,稳定性大幅提升 金属材料“慢性病”被攻克,中科院成果惊艳国际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卢磊向记者介绍,科研团队运用了一种被称为循环扭转的先进技术,在晶粒内部搭建起了一种特殊的“钢筋骨架”,专业术语称为位错胞。这种位错胞的结构单元尺寸极其微小,只有头发丝尺寸的三百分之一。在金属材料发生变形的过程中,位错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外力来袭时,在金属内部会形成比头发丝还要细万倍的更为密集的“防撞墙”。这就如同给金属的筋骨网络内注入了一种会自动演化的纳米“减震器”,赋予了金属令人惊叹的“遇强更强”的超能力。而且,整个强化过程能够均匀地发生,避免了因局域变形而导致的损伤。

中国科研团队让金属“遇强更强”,稳定性大幅提升 金属材料“慢性病”被攻克,中科院成果惊艳国际

中国科研团队让金属“遇强更强”,稳定性大幅提升 金属材料“慢性病”被攻克,中科院成果惊艳国际

据了解,目前科研团队制造出来的这种搭建了“钢筋骨架”的金属材料,其抗循环蠕变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金属材料有了极大的提升,达到了一百到一万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改进并没有改变金属的形状、尺寸以及表面状态,却让金属材料的服役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一全新的突破对于现代工业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航空发动机、压力容器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制造方面,有望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全新结构设计思路打破了金属材料“不可能三角”规律,解决了金属因“位错”导致的不稳定问题。通过特定工艺引入位错结构和循环扭转技术搭建“钢筋骨架”,大幅提升了金属材料抗循环蠕变能力和服役稳定性,对现代工业关键领域研发制造意义重大。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249.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