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阐述的2025年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还涉及到货币政策中的降准降息预期、化债情况以及债券市场多元化建设等多方面的经济金融内容。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带来相关报道,作者为张欣、余纪昕,编辑是周炎炎、方海平。
在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透露了重要信息。他表示,为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将会同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并且,还将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
中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充满活力,备受国内外投资者关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工作意义重大,它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人民银行联合有关部门,综合运用股权、债权、保险等多种工具,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做了诸多工作。
科技创新活动多种多样,不同生命周期(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创新企业,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差异明显。从供给侧来看,金融服务供给的适配性还需提高,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需要金融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协同配合,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共同互动,持续努力。
在阐述2025年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具体举措时,潘功胜从两大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要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这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丰富产品体系。具体来说,一是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拓宽科技贷款、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二是支持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用于加大科技创新领域的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并购重组等;三是支持投资经验丰富的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带动更多资金投向早期、小型、长期以及硬科技企业。同时,债券市场“科技板”会根据科技创新企业的需求和股权基金投资回报的特点,完善发行交易制度安排,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发行成本,引导债券资金更高效、便捷、低成本地投入科技创新领域。
另一方面是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央行打算进一步优化这项既有政策的要素,具体包括:将再贷款规模从目前的5千亿元扩大到8千至1万亿元,以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降低再贷款利率,这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的再贷款资金利率,以此强化对银行的政策激励;扩大再贷款支持范围,大幅提高政策覆盖面;与财政协同,保持财政贴息力度,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再贷款政策流程,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和便利度。
潘功胜总结说,这些政策举措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带动更多民间资本、政府基金等社会投资参与科技创新。未来,人民银行将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着力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最后,他还欢迎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的科技企业,反对将市场化的投资行为工具化、政治化,反对设置不正当的投资壁垒。
在货币政策方面,“择机降准降息”成为焦点。3月6日的记者会上,潘功胜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今年会择机降准降息。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还有下行空间,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间。记者梳理政府工作报告发现,财政政策方面,举债力度和债券发行规模空间正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方面,适度宽松的表述继续被提及,“适时降准降息”带来流动性宽裕预期,不过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所传达的最新信息对债市后续走向的影响偏中性。浙商证券研究所固收团队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析指出,“更加积极”显示出今年财政发力空间大,年初至今国债发行量已超往年同期,地方债发行速度略高于2024年,全年货币宽松基调不变,近期央行态度有边际回暖,3月第一周资金面转松,报告强调政策实施时机,年内降准降息可期,央行大概率保持“相机决策”。有债券从业人员称,年内地方债的具体发行节奏、大行对新发行地方债的承接情况,以及货币政策中“适时降息降准”的落地时点和幅度对资金利率成本价格的影响,将成为投资机构接下来的关注焦点。
在化债方面也有新进展。3月6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记者会上表示,去年四季度我国一次性增加了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这项制度在化解债务风险的同时,支持地方腾出更多资金资源。具体体现在地方债务压力大大减轻,截至3月5日预计共发行置换债券2.96万亿元,去年发行2万亿元置换债券,利率水平平均下降超过2.5个百分点;财政空间得到释放,经济发展动能明显增强;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迈出重要步伐,去年置换政策实施后,地方融资平台减少了4680家,占去年减少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自去年11月新一轮化债“组合拳”推进以来,城投发债主体中的高息存量债务被加速置换出清,存量显著缩减,大量城投公司加速“退平台”,进行市场化转型成为产投公司。这对债券投资人士来说,意味着信用债中城投债品种的发债主体和存续规模持续压降,机构对信用债板块的投资交易择券研究范围和侧重点可能更多从城投债转向产业债品种。
在债券市场建设方面,3月5日下午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到,将强化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这一意见对债券市场多元化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支持态度,对科创债、绿色债券等新兴债券产品发行扩容市场发展是个利好。中证鹏元评级团队报告曾指出,2024年科技创新公司债发行量超6000亿元,同比增长68%,处于“顶流位置”,2024年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市场,发行主体级别分布更加均衡,越来越多的发行人开始参与其中。展望未来,科技创新债、绿色债、低碳转型债都是债券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这些债券市场的发展能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领域,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科创债的发展也能优化和扩容债市结构,拓宽更多发行主体,助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
21君荐读
本文总结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关于金融方面的多方面内容,包括央行2025年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举措,如创新债券市场“科技板”和优化再贷款政策;货币政策中降准降息的预期;化债工作的进展以及对债券投资的影响;还有债券市场多元化建设等情况。这些内容反映了我国当前金融领域在支持科技创新、稳定货币政策、化解债务风险以及发展债券市场等多方面的布局和进展。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