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清明节祭祀时烧纸这一现象展开,以北京女子烧纸引发火灾烧毁多辆机动车的事件为切入点,阐述了烧纸祭祀存在的公共安全隐患和对环境的破坏,强调在清明节祭祀时要注重安全和文明,探讨了祭祀的真正内涵和应有的方式。
“在‘金元宝’燃烧的过程中我一直心里默念平安健康……”3月30日,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路口,44岁的女子张某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就在大风天里烧纸祈福。然而,这看似平常的祈福举动却酿成了大祸,纸钱燃烧后的残火引发了火灾。这场火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7辆机动车被无情烧毁,另外2辆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烧损。目前,嫌疑人张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从现场图片可以看到,火灾造成7辆机动车被烧毁、2辆被烧损,一片狼藉。(北京日报 图)
在路口或者街巷深处,烧纸祈福、祭祀的场景,近年来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夕,一些市民选择这样的方式,很多是因为人在外地,无法回到陵园现场祭祀,或者是没有时间去陵园,于是就随便找块地方,当作祭祀之所。
在我国的民间习俗里,一直有“家祭”的传统。然而,有些人害怕在家中使用明火会带来危险,便选择移步室外,在公共场所“动火”。这样的行为留下了不少公共安全隐患。且不说烧纸极易引发火灾,单是纸钱焚烧后留下的一摊摊黑得让人害怕、难以清理的灰渍,就是对卫生环境的一种破坏。
清明节即将来临,相关的扫墓、祭祀活动也将迎来高峰期。我们在慎终追远、祭奠亲人,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缅怀之情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祭祀的安全和文明。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是各地火灾的高发期。今年3月25日,北京有一名男子在野外祭祀时引发了火灾,过火面积达到了100平方米,最终该男子被行政拘留并罚款。有人可能会认为野外烧纸钱不安全,那在陵园里烧纸钱就安全了吧?其实并非如此。3月23日,安徽淮南高新区城管大队执法人员联合消防部门,就在当地陵园内扑灭了一片明火。
如今,各地都在积极倡导文明祭祀,提倡过无烟火的清明节。很多陵园都禁止点燃明火,鼓励大家采用鲜花祭祀的方式。然而,有些人却抱着“无元宝不祭祖”的旧观念,依然大肆焚烧“金元宝”。还有一些祭祀点位于山林地区,本身就严禁焚烧行为,但有些人却抱着无人知晓、不会出事的侥幸心理,偷偷摸摸地烧纸钱。
回顾这些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并不认为不分场合、不分形式地烧纸祭祀是在冲撞文明秩序、损害公共利益,反而以“传统习俗”“祭祀权”为借口,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开脱。祭祀和祈福确实是合法的权利,但这个权利并不是没有边界的,祭祀也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祭祀实际上是一种文明的仪式。清明节扫墓祭祖确实需要一定的“仪式感”,比如在墓前鞠躬或叩拜、祭祀后进行家族聚会等,这些都体现了国人的念祖和乡愁情结。但是,“仪式感”并不意味着要张扬行事、大操大办、好大喜功,不能让仪式变得异化和变味。
敬畏生命、慎终追远、修身养德,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才是清明祭祀应有的样子,也是“清明文化”的本真内涵。
就拿烧纸钱来说,有些人想要显摆“实力”,不惜花费大价钱买来纸造的家具和房子,然后一烧了之,以此来表示对祖先的孝敬。近来,某地“200平米双层纸别墅售价1.5万元”的消息,就是一个让人惊讶的例子。这类体量庞大的器物,通常是要在现场焚烧的,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而且这种行为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冲击”,也是可以想象的。
“女子烧纸钱烧毁7辆车”这一事件,不仅给他人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也让自己陷入了牢狱之灾,无疑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祭祀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但守好文明和安全的底线,这一内涵是始终不变的。我们应该崇尚简约、拥抱文明,让清明祭祀活动如清风拂面,滋养人心。以文明、环保、安全的方式缅怀先人,一束鲜花、一首诗歌、一场默念,都足以表达我们的心意。
本文通过北京女子烧纸引发火灾的案例,揭示了烧纸祭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不文明问题,强调清明祭祀应注重安全和文明,要正确理解祭祀的内涵,摒弃旧观念和不文明行为,以多元、文明、环保、安全的方式缅怀先人。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