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三学生石凤苗的故事。她来自宁夏红寺堡这个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曾经一心想走出家乡,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然而,一次寒假的电商实践活动让她深入了解家乡,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受到家乡特产走向全国的魅力,最终决定毕业后回乡创业。
夜幕降临,宁夏吴忠市新庄集乡白墩村祥祥家庭农场的包装车间里亮堂堂的。在这儿,20岁出头的石凤苗干得十分起劲,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分拣、塑封、装箱、缠胶带、贴运单等工作。
石凤苗看到记者盯着她手中的商品,就干脆利落地递过来,爽朗地说:“看看吧,这枸杞、八宝茶、黄花菜,可都是咱宁夏的土特产,味道相当不错呢。”
记者好奇地问:“这些货销路好不好呀?都发到哪些地方呢?”
石凤苗笑着回答:“福建、上海、贵州……好多地方呢!不少人喜欢,都买来当年货。就说黄花菜吧,今天就已经打包发走1200多份啦。”
石凤苗是西南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以前每到寒暑假,她都会回到家乡,帮家里做做农活,打理一下家里的生意。
红寺堡可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20多万移民在这片曾经的亘古荒原上挥洒汗水,建造新家园,创造了“沙丘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传奇。
石凤苗作为“移二代”,早些年一心想要离开家乡。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她满脑子都是“远方才有风景”的想法,于是选择了位于重庆的西南大学。
“刚上大学那会,觉得外面到处都好,街市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新鲜事物。”石凤苗停下手中的活,回忆起过去。
“但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她拍了拍一人高的快递箱子,自豪地说,“红寺堡正在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呢!前几天室友还发信息告诉我,在厦门街头的特产店里看到了我们这儿的枸杞和八宝茶,卖得可火了。西北农村的特产能跨越千里到达沿海城市,真的很奇妙。”
石凤苗对家乡的深入了解,是从大二寒假的“青春正当时,电商建家园”实践活动开始的。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邀请了100多名返乡大学生当主播、做电商,来宣传推荐当地的好物。
石凤苗兴奋地说:“我一听就特别激动。为了能在镜头前充分展示红寺堡,我们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脱贫故事,参观学校和企业,熟悉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这一趟下来,大家对家乡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我们这片土地这么美,这么有活力。”
石凤苗还提到:“这两年放假回家,发现汽车站不再破旧狭小,镇上的路拓宽成了双向八车道,夜市地摊也开始规范经营,第一代移民盖的砖瓦平房也升级成了2.0版本的小楼房……”
乡亲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希望。前几天,石凤苗受邀请回到曾经就读的中学和学弟学妹们交流。“听老师说,很多考出去的大学生都回来了,有的回来考公务员、当老师,也有的回村种地、搞养殖,带着乡亲们把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石凤苗感慨地说。
夜深了,收工后在回家的路上,听着远处传来的鞭炮声,石凤苗挽着妈妈的手臂,兴奋地说:“妈,毕业后,我也要回来创业。”
本文通过讲述石凤苗的经历,展现了她从一心想离开家乡到决定回乡创业的转变。这一转变源于她对家乡深入的了解,看到家乡的发展、特产的外销以及众多大学生回乡带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反映出家乡的发展对于吸引人才回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