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云南一家主营玫瑰花的企业研发出“玫瑰 + 咖啡”新产品并期望引入上海市场“出海”展开。在“云咖入沪”专题协商座谈会上,探讨了云南咖啡成为“中国代表”的相关问题,重点聚焦于咖啡产业标准缺失这一共性痛点,以及如何建立标准助力云南咖啡产业发展。
在云南,有一家原本主营玫瑰花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咖啡赛道。经过在当地的深入研发,成功推出了“玫瑰 + 咖啡”这一独具特色的新产品。企业怀揣着一份美好的期许,希望这款产品能够作为沪滇合作内容之一,顺利引入上海市场。进而借助上海在专业服务方面的显著优势,实现“出海”的目标,让这一特色咖啡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近日,云南咖啡再度成为行业焦点。这也使得以咖啡作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气象的话题,在业内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咖啡,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承载着中国特色的文化与韵味。
在市政协举行的“云咖入沪”专题协商座谈会上,与会的企业代表们对新品玫瑰咖啡表达了“期许”,这也为整个讨论提供了新的思路。要知道,云南是中国咖啡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主产区,而上海则是全球拥有品牌咖啡门店最多的城市。所以,关于“云咖入沪”的探讨,就不仅仅是咖啡产业链源头如何与市场需求有效链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沪滇协作的大背景下,上海如何助力云南咖啡成为“中国代表”,这引发了大家深入的思考。
标准之问,建立“品种档案”做响品牌声量
咖啡加上玫瑰,就能称之为玫瑰咖啡吗?与会企业代表、乃欣农业发展(弥勒)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安愉提出了疑问。他指出,从原料的选择、产品的定义到口味的呈现,都需要有明确的标准。“但现实情况是,我们与合作商只能参考国外的行业协会标准。甚至,当我们做出一杯与业内大品牌口味相近的咖啡时,都会欢呼雀跃,认为这保证了产品的专业度。然而,即便产品研发参考了国外标准,国内仍然缺乏第三方的检测标准来为我们的专业度‘背书’。那么,谁又能来证明我们能够代表云南咖啡,甚至代表中国咖啡呢?”
标准之问,几乎成了一线咖啡企业面临的共性痛点。
“云南的咖啡豆不愁卖。愁的是我们想将其流通到市场时,豆子的价格却达不到预期。”不少来自云南的咖啡企业代表在座谈会上提及了标准缺失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没有统一的标准,咖啡豆的价值难以得到准确评估,价格也缺乏稳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云南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
云南保山隆中对茶咖文化社区体验中心(上海)执行董事陈玉梅认为,像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保山小粒咖啡,要想创立品牌、走出云南,更需要标准的助力。“上海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否在诸如高黎贡山咖啡豆这样的优质产品评级标准上给予支持,建立国内咖啡豆价值标准体系,避免价格波动影响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呢?”她的这番话,道出了众多云南咖啡企业的心声。
对标准的需求,实际上源自市场对产品稳定性的追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木果树研究所博士周琳认为,全球栽培的咖啡品种主要为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其中阿拉比卡被视为高端咖啡的代表。目前,利用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技术可以精准鉴定这两种咖啡豆。这一技术同样可用于云南咖啡豆的品种鉴定,证明其本地属性,从而助力打造“中国代表”的国际声誉。
她解释道,为每一颗豆子建立具体的“品种档案”,也有助于标准的建立。通过详细记录每颗豆子的品种、产地、生长环境等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其品质和价值,为标准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不过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标准的建立应当更加灵活。
王振东建议,现阶段上海可在标准建设过程提供一些便利化服务。“我们也要鼓励创新。作为舶来文化,咖啡要在中国生根发芽甚至成为‘中国代表’,必然要经历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优胜劣汰的本土化、市场化过程。目前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行业标准、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标准,鼓励更多的创新咖啡竞相涌现。”
本文围绕云南玫瑰咖啡新品期望入沪出海展开,深入探讨了云南咖啡产业发展过程中标准缺失的痛点。众多企业代表意识到标准对云南咖啡品牌建设和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及了利用先进技术建立标准的方法。对于新兴的咖啡产业,标准建立需灵活,鼓励创新,上海可在标准建设中提供便利化服务,助力云南咖啡成为“中国代表”。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