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对谈:聚焦夏商至春秋的历史、文学与战争

讲述了作家王树增《天著春秋》首发对谈在北京朗园虞社举行,莫言、李敬泽与王树增围绕该书展开对谈,涉及书中历史内容、创作初衷、历史的文学书写等多方面内容,还提到对《诗经》的引用等情况。

近日,在北京朗园虞社举行了作家王树增《天著春秋》的首发对谈活动。这一活动可谓是文学界的一次盛会,作家莫言、评论家李敬泽和《天著春秋》的作者王树增齐聚一堂。他们以《天著春秋》为核心,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对谈。这部作品聚焦于夏商至春秋的漫长历史时期,书中呈现出了这一阶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在对谈过程中,三位嘉宾深入探讨了古代战争的进程及其深远影响。从文学的独特视角出发,他们解读了这部作品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当谈及对《天著春秋》的阅读感受时,莫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王树增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并非单纯客观地讲述历史。在书中所涉及的每一场战事里,王树增都有着自己精辟独到的认识与见解,这一点令莫言十分钦佩。莫言说道:“《天著春秋》讲述了近千年历史进程中的数十场极为重要的战事。在史书里,对每一场战事的记载往往十分简略,有的仅仅几行字而已。然而,王树增依据史书,将这些战事进行了全面的铺陈展开。而且,他还针对当时军队的制度、装备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增添了许多精彩的细节。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受到其中的趣味盎然。”从创作初衷来看,王树增也有自己的考量。他说:“关于春秋史,我关注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无论是远古的战争还是当代的战争,我们去阅读、去思考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关照自身的生存命运以及生存环境。这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安稳,看待问题更加理智,生活得更加通透。毕竟,文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写人。无论是五千年之前的人,还是当下的人,他们的挣扎、痛苦与欢乐,这才是文学的本质所在。”在谈到对历史的文学书写时,莫言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王树增是以一个现代的文学军事家的眼光和立场,去深入研究几千年前的每一场战役。这样得出的结论不仅新鲜,而且十分精辟。莫言还提到:“我在创作像《红高粱》系列这样的小说时,也描写了战争。不过,我是客观地描写主观的战争,而王树增是主观地解读客观的战争,这就是我们二者之间的区别。”李敬泽回顾了王树增之前的作品,如《长征》《解放战争》等。他谈道:“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理应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根源有一个基本的感受与认知。同样的,《天著春秋》也是关于我们的来处,关乎我们精神的源头,关系到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原因。这部作品谈论的不只是战争,围绕着战争,我们能够从中看到我们民族最初的那些精神、感受力以及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这是一本属于全体国民的书。”在对谈中,王树增还向读者们解读了《天著春秋》书名的含义。他指出,“天”代表着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具体到春秋时期,当时生产工具十分简陋,生存条件极为蛮荒,人们面对自然和族群时,有太多无法解释、无法掌控的事情。于是,人们只能幻想在人世间之外存在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影响着他们的生存和命运,这便是“天”。即便延伸到现在,“天”依然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中国人常说的“人在做天在看”,与先祖们的这种心理暗示是相同的。此外,三位嘉宾还谈到了《天著春秋》中对《诗经》的引用,并且对书中《诗经》的翻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王树增表示:“《诗经》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学遗产。它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平民的生活,他们的苦与乐,以及他们的爱情和生活。我从《诗经》中汲取到的文学感受,是我创作《天著春秋》的一个主要动力源泉。在平民的心目中,战争是什么样子的,应该如何生存,什么是荣誉,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什么是苦难,这些在《诗经》当中都有所体现。”

《天著春秋》首发对谈展开,介绍了莫言、李敬泽和王树增在对谈中的观点,包括对作品阅读感受、创作初衷、历史文学书写、书名含义以及书中《诗经》引用等多方面内容,展现了《天著春秋》在历史与文学方面的丰富内涵。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92.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1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1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