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金包银”市场:消费风险与监管规范并存

本文聚焦于当下受消费者追捧的“金包银”首饰,深入剖析了该行业存在的虚标金重、回收陷阱、检测困难等问题,并介绍了相关监管措施,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购买“金包银”产品的建议。

近期,黄金价格持续攀升,不少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了所谓的“金包银”首饰,把它当作足金的“平替”选择。然而,“金包银”饰品在受到市场热捧的同时,行业内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像虚标金重、回收陷阱以及检测困难等,那么消费者究竟该如何防范“金包银”的消费风险呢?

记者在电商平台的直播间里看到,主播正热情地介绍着各类“金包银”产品,有手镯、项链、耳饰等,品种十分丰富。有的主播还不时拿出产品的质保单向观看直播的网友展示,一些直播间也会在醒目位置标注“金包银”的字样。

探秘“金包银”市场:消费风险与监管规范并存

△龚尚购买的“金包银”首饰的相关介绍(受访者供图)

消费者龚尚在购买“金包银”首饰后,与平台商家进行沟通,商家的回答让他感到十分无奈。龚尚表示:“0.4克金168元我都不敢买,我还买个200多元的。商家说这是氧化什么的,可以免费补金或者免费更换。足金的东西哪能这样说补就补,说换就换,真离谱。”

探秘“金包银”市场:消费风险与监管规范并存

△商铺展示的纯银首饰和“包金”首饰

为了进一步了解“金包银”产品,记者以一款商家纯银的手镯为例,询问工作人员能否做成“金包银”。工作人员解释称,“金包银”金的克重很难把控,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产品实际的金含量,商家说多少就是多少,消费者很难辨别。工作人员举例说:“如果这个手镯人家跟你说有10克金20克银,说不定他反着说,具体你也看不出来金到底有多少克,就钻空子。”

有黄金首饰加工的商家向记者透露,加工“金包银”镀金的用料需达到6%的比例才算达到标准。商家表示:“6克以上基本上就没问题了,垫1克2克太薄了也不行。”不过,即便镀得很薄也能进行加工,只是不检测、不烧很难看出问题。商家还说:“我们回收肯定得剪开验、烧的。以前胆子大也不烧、不检就回收,现在必须检测。今年过年就收到过一次有问题的。”

探秘“金包银”市场:消费风险与监管规范并存

“金包银”首饰品类众多

记者走访发现,“金包银”首饰在买卖时,理论上应遵循金按金价走,银按银价定的规则。但实际上,消费者在电商平台或线下购买的“金包银”产品在检测时常会遇到阻力。宁波市产品食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黄金珠宝检验中心主任王超指出,目前市场上纯金首饰种类繁多,通过手触或观察无法判断。而所谓“金包银”产品必须将首饰破坏才能检测出真伪。王超介绍:“消费者没有检测的渠道,需要把‘金包银’产品破坏,金和银剥离掉才能检测,否则混在一起无法检测。镀得比较薄没问题,我们可以用无损检测法通过‘X荧光’把表层比较薄的部分击穿测到里面,如果镀得比较厚射线无法击穿。一些专业的检测机构去年对‘金包银’产品也做了市场调查,买了一些产品把银用一种化学方法熔掉,剩下就是纯金。结果跟商家标称的质量只有极少数一致,大部分都缺斤短两。”

为了规范“金包银”市场,去年10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正式出台,对镀金银首饰的名称、标签标识、印记、检测证书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罗湖监管局质量标准计量科工作人员方晓萍介绍:“镀金银首饰(也就是俗称的‘金包银’),其标签命名必须规范,如‘镀金银手链’或‘镀金银项链’。在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牢固地包覆在饰品上时,可称为‘包金’首饰;镀金银首饰必须配备标签,其中应明确标示产品名称、生产厂家信息、执行标准、总重量以及合格证;镀金银首饰的印记在材质方面仅限于标注银及其纯度;检测证书中的产品名称及检测信息需遵循规范,如标注金重、银重等信息,必须与实际相符。”

王超提醒广大消费者,目前市场上“金包银”的产品良莠不齐,购买时应当保持理性。他建议:“首先消费者在购买‘金包银’产品时要有个心理预期,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差的产品效果只能维持几周或几个月。其次,要对商家宣传的用了多少金,多少银做到心中有数,并留存好与商家的聊天记录、购买记录等相关的证据,以便日后遭遇维权时向有关部门提供。”

本文围绕“金包银”首饰展开,详细阐述了其在市场上受追捧的现象,同时深入揭示了该行业存在的虚标金重、回收陷阱、检测困难等问题。介绍了深圳出台的相关监管政策,以规范市场。最后提醒消费者购买“金包银”产品时要保持理性,做好风险防范。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446.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17:01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