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山展开,讲述了蛇山在武汉的重要地位。从蛇年春晚武汉分会场黄鹤楼所在的蛇山说起,探究蛇山的地质形成过程,回顾其在武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军事意义、在文化方面深受文人墨客喜爱的情况,还提到了在南极也有一座与武汉密切相关的蛇山,体现出一种跨越地域的联系。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曾对蛇山进行深入探究。蛇年春晚的武汉分会场设在黄鹤楼,黄鹤楼所在的蛇山因此又大火了一把。在滚滚长江之畔,巍峨的古楼静静屹立,历史与现代在这里浪漫邂逅。
蛇山位于武昌旧城中心,头朝着大江,尾巴则延伸到闹市,形状恰似一条大蛇,生活在武汉,蛇山是人们绕不开的存在。
在蛇山,可以观赏长江的波涛汹涌,欣赏长江大桥的雄伟,目睹城市的巨大变迁;还能品味山的文化、楼的文化以及人的文化;既能追思古人,又能吟诗弄月,尽显风雅。自然、历史和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那蛇山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呢?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来探寻蛇山的“前世今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顾松竹教授透露,你或许想不到,蛇山曾经是汪洋大海。蛇山和龟山上的岩石主要是距今3.7亿年的砂岩,山脚下还有大约4.3亿年的页岩,这两种岩石都形成于海洋环境。
大概在2.3亿年前,华北和华南板块相互碰撞,这里开始抬升成为陆地。研究表明,在蛇山主体初步形成的时候,周围还是浅海海滨,之后又变成较深水的海洋。历经长时间的变形、抬升、沉积和剥蚀,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成了现在的模样。
那蛇山上有化石吗?1983年《长江日报》刊登的《龟山和蛇山上的化石》提到,龟山和蛇山上先后被人们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像三叶虫、腕足类动物、瓣鳃类动物、珊瑚、海百合茎、中华棘鱼等。
从资料来看,唐代以前,这座山叫黄鹄山,也叫黄鹤山。南宋陆游在《入蜀记》中写道:“石城山缭绕如伏蛇”,后来人们开始称它为“蛇山”,1909年,《湖北省城内外详图》正式把它标名为蛇山。
武汉地方志专家董玉梅表示,纵观武汉的历史,蛇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少了蛇山,武汉的历史都无从说起。这里的历史包含城市的起源,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城市中的各种内容,都能在蛇山找到源头。
蛇山最早的记载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多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它的身影。东吴在蛇山修建夏口城,以山为城,依山傍江,用来防备和抵御蜀国的军事进攻,而这个军事据点就是武昌城的发源地。
南北朝时期,蛇山扩筑郢州城。萧庄在郢州称帝,使得武昌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都。
到了南宋,金兵攻城时,城中士卒用强弩退兵,蛇山因此有了“万人敌城”的称号。这背后除了士兵英勇善战,蛇山形成的天然屏障也是重要因素。
在近代战争中,蛇山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军事价值。1911年,武昌首义时,起义军攻破中和门后,首先抢占蛇山,在山头架炮直接轰击总督衙门,一举摧毁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为首义成功立下大功。
为什么朝代更迭、历史变迁都会与蛇山有关呢?专家们认为这是由蛇山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蛇山在长江中游,和龟山一起,让长江在这里形成藕节状,成为扼守上下游的军事要冲。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地理环境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历次增扩武昌城,蛇山一直都在城中。
顾松竹也提到,龟蛇两山海拔高,能隔绝水患,方便建筑城垣。到了近代,两座山为“天堑变通途”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撑,降低了施工难度,真正实现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的统一发展,在武汉城市发展进程中贡献巨大。
蛇山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武昌名山》提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武昌留下诗赋最多的地方就是蛇山。
崔颢在此写下《黄鹤楼》,成为千古吟诵黄鹤楼的第一诗。李白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名句,让武汉有了“江城”的名号。还有陆游、孟浩然、白居易、王维等历代名人都曾登山游玩,吟诗赋词,留下众多名篇名句。
毛泽东一生多次登上蛇山览胜,从“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到“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都有蛇山的影子。
董玉梅指出,蛇山的“走红”与历史上黄鹤楼的多次毁坏和重建有关,每一次都让承载黄鹤楼的蛇山备受瞩目。再加上“龟蛇锁大江”的壮阔景象,很容易让人有感而发。而且蛇山不只有黄鹤楼,还有众多风景名胜和历史遗迹,这使得蛇山成为武汉的文化象征。
现在我们看到的蛇山比诗人们看到的更美。曾经的蛇山,有很大一片山体墓冢成群,只有杂草,很少有树木。从1950年开始,武汉市有关部门就在蛇山上平壕拆堡,整山辟路,植树造林。2006年开启“蛇山透绿”工程。经过几十年的精心打造,蛇山才实现满山浓荫覆盖、蔚然成林的景象。
目前,蛇山上的树木品种丰富,有侧柏、女贞、刺槐、青桐、法桐、杨树、榆树、乌桕等近百种,还有红梅、桂花、银杏、白玉兰、雪松、樟树等造景园林树木。
有意思的是,不只是武汉有蛇山,在遥远的南极也有一座蛇山,而且和武汉密切相关。
据《南北极地图集》,南极的蛇山在长城站附近,高约41米。在蛇山不远处,还有一座龟山,高39米。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艾松涛教授说,这两座山于1985年2月由武汉大学教授鄂栋臣现场测绘命名,已经在国际上发布并得到认可。
艾松涛曾在2002年和2014年去过南极蛇山。虽然不像武汉蛇山绿树成荫,但南极蛇山的白雪皑皑也让师生们感到亲切。
鄂栋臣被誉为“中国极地测绘第一人”。1984年,他首次踏上南极之旅,在那片冰雪荒原人工测量绘制出我国第一幅南极地形图。此后40年,武汉大学师生持续奋斗,从建立东、西南极测绘基准开始,团队测绘出覆盖近30万平方公里的地图,命名了359个中国南极地名。
除了“龟山”和“蛇山”,南极还有“楚天山”“紫阳湖”“神农湾”“黄石坡”“双峰山”,甚至还有“珞珈山”,都是武大师生在南极科考时对南极部分地理实体的命名。
1985年9月8日的《长江日报》上,鄂栋臣在《南极也要有中国的地名》一文中提到为蛇山命名。他写道:“我作为一个丈量地球的人,首次登上了南极的陆地,在寒风雨雪中,观天测地……破天荒地用中国地名填补了南极洲上无名山川和湖泊的空白。”“卧息在燕鸥湖畔的龟山和蛇山,静悄悄地与怀念长城站的武汉人的情思紧紧相连。”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地球最南端对祖国、对家乡最诚挚的爱和最深切的思念。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蛇山的多方面情况,从它的地质演变,到在武汉历史进程中的军事、文化意义,再到与南极蛇山的关联,全方位展示了蛇山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蛇山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所蕴含的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