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党委扩大会议强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展开,探讨了未来货币政策的空间、降准降息的可能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需平衡的多重目标等内容。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党委召开的扩大会议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会议着重强调,要切实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决策在市场上掀起了讨论的热潮,众多市场人士普遍觉得,未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依旧存在充足的操作空间。毕竟当下内外部宏观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所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必须精准把握好时机、力度和效果,确保政策能够在关键节点发挥出高效的作用。
会议清晰地提出,央行会依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降准降息操作。同时,还会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此来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其最终目标是让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相契合。
《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业内专家时了解到,降准操作仍有一定的空间,不过需要灵活掌握实施的时机,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政策效能。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这意味着还有下降的余地。当下我国的政策利率水平、流动性充裕程度、实体经济融资条件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等方面,都充分彰显了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然而,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过程中,内外部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因此,货币政策有必要保留合理的操作空间,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调整,保证政策资源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
在降息方面,业内专家指出,结构性降息同样属于降息的范畴,它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在保持净息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支持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实现稳中有降。
有专家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这对于经济的转型发展以及就业民生而言至关重要。”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能够有效地发挥工具价格激励的“牛鼻子”作用,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激励引导力度。同时,通过资金量激励、考核激励、导向激励和声誉激励等多种方式,还能与产业政策、信贷政策、银行内部配套制度等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进而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效的提升。
央行行长潘功胜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再次强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这四组关系。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四个平衡”表明今年的货币政策需要兼顾多重目标。一方面要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防范风险。同时,还要解决中美利差、银行利差等国内外约束问题,所以政策需要把握好合理的节奏与力度。结合当前形势的变化,预计货币政策将在总量、结构、利率、汇率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平衡、协调发力,形成政策组合拳效应。
本文围绕央行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展开,介绍了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空间,包括降准降息的可能性及作用,阐述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意义,还强调了货币政策需平衡多重目标,以形成政策组合拳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