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新中国首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在其旧住房改造后吸引大量人员居住,导致停车难题凸显。文章详细阐述了曹杨新村街道如何通过“多格合一”治理模式,解决停车管理难题,最终实现投诉归零、秩序重构的过程,并揭示了该治理模式带来的启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枝繁叶茂的梧桐树缝隙,轻柔地洒落在曹杨一村红瓦白墙的檐角上,这座始建于1951年的新中国首个工人新村,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历经旧住房成套改造后,它既完好地保留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肌理,又增添了独门独卫的现代化居住空间。焕然一新的环境,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白领和年轻人前来居住,为这片城区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蓬勃活力。
然而,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攀升,小区原本狭窄的巷道和有限的停车位逐渐不堪重负。曾经规划中未曾预料到的“幸福烦恼”,如同一道棘手的难题,考验着社区治理者的智慧——小区停车管理难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停车困境:从矛盾激化到协同攻坚
住在一村的“老曹杨人”张阿姨,对一年前小区里的场景仍记忆犹新。那时,小区里总是回荡着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以及为了争抢车位而引发的激烈争吵声。“当时有人用电瓶车锁链把公共车位圈成自家地盘,居委会调解了三四次都没有效果。”张阿姨无奈地说道。
原来,由于曹杨一村住户车辆持有量与车位数量比例严重失衡,部分业主还存在“一户多车”的情况,这不仅使得小区车位成为了稀缺资源,“圈地占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邻里之间的关系一度变得十分紧张,剑拔弩张。而且,10元/天的无差别对待式低价停车政策,更是让小区成了周边商户、白领通勤族的“停车场”,业主下班后“绕圈半小时找不到车位”成为了常态。停车矛盾的集中爆发,让居民们对规范停车管理的呼声越来越迫切。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曹杨新村街道打破了传统治理模式下物业、居委会、执法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依托“多方联动式协作、群众参与式治理”的“多格合一”模式,以党建为引领,实现了各方力量的有效整合与协同。他们开出了制定停车管理条例以精准施策、长效治理的“新处方”。
“多格合一”破题:从解纷现场到民心归处
按照街道“多格合一”网格治理划分,曹杨一村属于街道梅岭北治理网格。去年,梅岭北网格员小戴从网格工单分布趋势图上,敏锐地觉察到了曹杨一村停车矛盾日益突出的趋势。
在每周的网格例会上,小戴向网格长详细反映了该小区的情况。当天,网格长就带着城运中心(房办)、派出所、曹杨物业等方面的负责人员,与曹杨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物业经理进行了现场会商。
大家对小区车辆及车位数量、长期临停车辆情况、车位设置现状、居民停车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现场查看。城运中心(房办)现场拿出了多套停车管理办法,这些办法都是周边小区先前探索制定并有效落地的“宝典”。没过几日,就明确了加强小区停车管理秩序的大方向,接下来便是一次又一次“望闻问切”、广泛收集意见的过程。
期间,梅岭北网格牵头城运中心(房办)、律师、物业经理、业委会主任等与居民代表们展开了多场热烈的“头脑风暴”。有人拿着《民法典》来到现场,结合“车位优先满足业主”的相关条例内容,建议实施业主三证核验制度;有人以子女住在外区但常来探望自己为例,建议停车管理规矩要“刚”,但不能丢了探亲关怀……
共识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慢慢凝聚。经由多方联席协商、群众参与式讨论、专业论证与试点调整,曹杨一村停车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停车费透明化、探亲车“亲情价”、夜间部分禁停等精细化措施悉数落定。
就这样,一张既“兜住”了多元诉求,也“兜住”了治理资源的网格,生动织就出“基层有感、群众有感、社会有感”的治理图景。
投诉归零:秩序重构后的治理启示
规则制定出来了,真正的考验在于执行。“多格合一”综合力量持续为停车新规“护航”。
在梅岭北网格的牵头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市民巡访员、社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积极督促并协助物业清理抢占车位的杂物,耐心劝说“圈地”居民,在新规试行阶段做好业主的引导释疑工作。
在街道城运中心的指导下,小区积极探索数字化停车管理模式,引入智能停车展示系统。通过62个智能停车终端,能够“一屏观测”小区车位的忙闲情况和具体车位,帮助物业快速引导车辆至指定车位。
在居民区党总支与区域化单位普陀区中心医院的共建下,疏导部分小区车辆夜间错时停放于医院……
在网格的精准“护航”下,新规顺利落地,投诉量趋于零,路面停车规范有序,邻里关系回归和谐。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多格合一”治理模式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打破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壁垒,整合行政、司法、公安、社区组织、企业等各方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商治理格局。
这种“党建引领、网格赋能、多元共治”的模式,将基层治理的“问题清单”转化为老百姓的“幸福账单”,让“人民城市”的温度更加真切可感。
本文围绕曹杨一村停车管理难题展开,详细讲述了从停车矛盾激化到通过“多格合一”模式破题,再到新规落地实现投诉归零、秩序重构的过程。这一成功实践表明,“党建引领、网格赋能、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其他社区的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