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重庆市各区县公布新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重庆非遗项目数量进一步增加。记者探访了新增项目背后的故事和绝技,涉及古法制茶、药香制作、美食制作等多方面技艺。
在重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盛宴正在精彩上演。蜡梅花茶那独特的馥郁香气、古法制香中蕴含的神秘配方、糊辣壳油辣子带来的舌尖刺激……随着重庆市各区县相继公布新一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重庆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迎来了进一步的增长。
3月2日,来自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统计数据为我们揭开了这一喜讯的面纱。截至目前,我市已新增数百项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新鲜“出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又深藏着何种令人惊叹的绝技呢?连日来,记者怀揣着好奇与期待,踏上了探访之旅。
樊氏蜡梅花茶窨制技艺。(受访者供图)
古法制茶工艺绝
在大渡口区公布的该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樊氏蜡梅花茶窨制技艺”和“卿心桂花红茶传统窨制技艺”成功上榜。大渡口区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花茶的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茉莉花茶、蜡梅花茶、桂花茶、栀子花茶等。其中,蜡梅花茶以其浓郁的花香和醇厚的茶味,赢得了众多茶友的喜爱。而且,它还具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解毒生肌、止咳、治暑热头晕等功效。
“樊氏蜡梅花茶窨制技艺”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制茶工艺。它巧妙地利用绿茶坯与蜡梅花进行拌和窨制,在保留茶叶纯正味道的同时,又融入了蜡梅花馥郁的香气,堪称茶界一绝。而同时入选的“卿心桂花红茶传统窨制技艺”同样别具特色。它选用武夷山星村镇桐木村红茶为茶坯,桂花则采摘自歌乐山镇天池村的丹桂。这些丹桂香气浓郁且带有一丝果香,制成的茶花香持久、滋味甘醇。
此外,綦江传统制茶技艺(古剑红茶传统制作技艺)、无忧长嘴壶茶艺、永川香片制作技艺、永川绿茶(炒青型)手工制作技艺、水南茶传统制作技艺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也纷纷成为新增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庆的茶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阳明药香制作技艺。(受访者供图)
药香制作“秘诀”多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曾在中国古代盛行的香道又重新成为人们推崇的休闲方式。在重庆新增的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传统技艺,“阳明药香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之一。
据悉,阳明药香有着独特的应用方式,分为灸、熏、泡三大类。在制作上,更是工序繁杂,涵盖八大项、24小项。其选材十分讲究,只选用麻黄、桂枝等入心、肺二经的药物;制香工具也别具一格,只用石木磨具。而且,在配方上还形成了特有的秘传配方以及“半之再半”的口诀。
阳明药香还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半成品的香必须放入“河心泥罐”中,以祛火提醇。与其他药香相比,阳明药香熏闻类香品只着力于心肺所在的上焦,灸与泡类香品则只关注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除了香道,新增的传统医药非遗代表性项目也不少,“施氏穴位敷贴针灸”就是其中之一。据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施继涛介绍,他苦心钻研形成的针灸疗法能有效治疗一些内外科疑难病症。
李氏糊辣壳油辣子制作技艺。(受访者供图)
“舌尖上”的非遗受欢迎
在此次新增的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与美食相关的项目数量最多。已有百年历史的“璧山赵氏刨猪汤烹制技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刨猪汤是西南地区农村历史悠久的美食,农户们通常会在年底时制作,并热情邀请附近的乡亲共同品尝。“刨猪汤”的制作很有讲究,要求七大碗八大碟,主菜一般有粉蒸肉、回锅肉、炒猪肝、酸菜滑肉面块等。
“李氏糊辣壳油辣子制作技艺”也成为了新增非遗代表性项目。据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明军介绍,李氏糊辣壳油辣子制作技艺家传三代。其祖父在做伙夫时研制出了特殊的炭烧工艺,使干辣椒表面焦化产生别样的糊辣香味。用这种油辣子拌饭、拌菜非常美味,深受东家喜欢。之后,他将技艺传给儿媳甄华智。1989年,甄华智在重庆南川开起一家甄华面馆,其油辣子调料中的糊辣椒使用了特殊炭烧工艺,受到广大食客欢迎。如今他们家开的“李糊辣壳面”已经成为重庆小面界的一大特色。
本文详细介绍了重庆新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古法制茶、药香制作、美食制作等方面的技艺。这些新增项目丰富了重庆的非遗宝库,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