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为助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紧盯关键环节推进政策落实、凝聚监督合力建强特色品牌、做实一线监督疏通发展堵点等,通过这些举措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模式之一,其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农民增收有着紧密的联系。云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紧围绕助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全面强化专项监督、一线监督以及日常监督,积极推动行业部门切实扛起主体责任,严格抓好政策落实,认真抓实问题整改,从而确保高原特色农业项目和产业能够廉洁高效地运行,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
紧盯关键环节,推进政策落实
初春时节,当你走进云南省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标准化蔬菜大棚,会看到西芹脆嫩、白菜新鲜、豌豆饱满的景象,一辆辆装满新鲜蔬菜的车辆正整装待发,准备运往沿海城市。
“刘厂镇可是祥云县有名的蔬菜专业镇。自从县里成立了这家公司,企业就不断探索联农带农的新机制。从去年开始实行基地经理合伙人模式后,我们这些传统农民成功转变为有技术、懂管理的职业技能型新农人,这种感觉真的大不一样!”泰兴公司基地经理张青青兴奋地说道,“而且县里还专门组建了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指导我们使用微生物菌剂、土壤改良剂进行土壤改良,为我们的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祥云县围绕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实施了‘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策略,扶持政策众多,资金投入量大。”祥云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密切关注各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的申请、审批、拨付、使用等关键环节,坚决纠治虚假领取、多头领取奖补资金等问题,形成了“发现问题—交办问题—跟进整改”的完整监督闭环,有力地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切实落实责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也是实际工作的重要切入点。2022年6月,云南省印发了《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指出高原特色农业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要确保在财政投入、产业基金组建、招商引资、农业保险、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提供充足的保障。
“结合行动方案的落实情况,我们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种业、设施、农产品加工、农文旅融合发展及数字农业等六项重点工作入手,制定了个性化的监督清单,强化了对制度执行、责任落实、权力运行、时序进度、工作成效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云南省纪委监委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纪检监察组通过跟进监督,督促驻在单位及时兑付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拨付高标准农田补助资金,并对工程验收、资金支付等情况进行定期调度和通报。
“派驻机构具有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监督的独特优势,能够全面了解掌握驻在单位的履职情况。”云南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纪委监委相关派驻机构充分发挥贴身监督的优势,为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落实保驾护航。
驻省财政厅纪检监察组以资金安排、预算执行等环节为切入点,制定监督清单,督促驻在部门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奖补项目进行复核及绩效评价,强化项目资金监管,有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
“2024年,全省各级农信社共为咖啡、茶叶、中药材、鲜花等产业提供了1968.57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驻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介绍,纪检监察组围绕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情况开展监督,针对云南农信普惠金融线上产品不丰富、部分基层农信社“支农支小”不聚焦等问题,面对面约谈基层农信社主要负责人,发出工作提醒函,督促农信系统加大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2024年,全省水果产量达到1486.64万吨;茶叶产量为58.62万吨;野生菌、中药材、核桃等9种产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在压实职能部门责任方面持续发力,督促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政策落实到位,使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更加凸显。
凝聚监督合力,建强特色品牌
“藠头每年产量大约在1万吨左右,但能加工成精品的量却只有500吨,而且只有2家企业在进行生产。”去年6月至7月,开远市委第十轮巡察第三巡察组进驻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巡察工作。通过实地走访、与干部职工谈话等方式,巡察组发现当地部分农产品存在精深加工不足、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导致农特产品的发展受到限制。巡察组随即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反馈给市农业农村局党组。
“我们强化日常监督,督促局党组加强农产品品牌的谋划、打造和推广,推动相关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市纪委监委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说,该市农业农村局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大了品牌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申报品牌目录和产品名单,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契机举办展会、节会,不断扩大本地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成功打造出“区域公用品牌 + 产品品牌 + 企业品牌”的农产品品牌矩阵。
2024年,开远市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78家,“七彩云菊”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云南“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影响力显著提升。
品牌的打造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深化护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诿扯皮、不正确履职等行为,积极推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流的服务环境以及亲清的政商关系。
“我家种着瑰夏、卡杜拉、萨奇姆的399,还有波邦的132品种,一共15亩左右。按产量高的年份算,采摘期能有16到17万的收入。”1月初,龙陵县纪委监委按照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的要求,开展入户走访。镇安镇岭干村白虎山组种植咖啡10多年的村民张家昌热情地向纪检监察干部介绍。
去年以来,龙陵县纪委监委深入一线走访摸排21次,重点监督咖啡提质改造、精品咖啡示范园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严肃查处损害营商环境相关问题11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人。
在监督的推动下,集咖啡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体验营销、文化旅游、研学培训为一体的腊勐镇松山精品咖啡示范园、镇安镇橄榄坪精品咖啡庄园等项目陆续落地,高海拔精品咖啡品牌不断增多,“松山高海拔精品咖啡”区域公用品牌申报成功,产品的知名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品牌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建强特色品牌需要联动职能部门,凝聚监督合力。”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县纪委监委联合市场监管、公安、林草、农业农村等部门,常态化跟进了解本土企业申报有机西洋参区域品牌、专利认证的情况,严厉打击农残检测造假、未经授权假冒滥用“凤岭园林”牌等禄劝西洋参商标品牌的行为,擦亮禄劝中药材的金字招牌,让“福益生”牌当归、“云党”牌党参、“彝道”牌重楼、“轿子山”牌乌天麻等品牌中药材走出本地、受到广泛信赖。
做实一线监督,疏通发展堵点
“花卉生长周期短,可以重复采摘,收益本来是不错的。但是一旦遇上病虫害,就只能重新栽种……”2024年初,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纪委监委联动凤合镇纪委、龙池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组成监督检查组,来到龙池村的一个花卉种植基地,向花农们了解花卉种植收益和惠农政策落实等情况。
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花卉管理技术缺乏、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了花卉产业培训,并依托电商、小程序等平台进行推广,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等地进行拍卖,成功打开了销路。2024年,寻甸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47万亩,群众通过租地、到花棚务工等方式,人均可实现稳定收益3万元左右。
“运用‘室组地’联动和行业部门协同监督的方式,把监督‘探头’架设到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在云南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云南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了解企业、合作社、农户在技术指导、用工需求、产品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痛点堵点,省纪委监委注重横向联系、纵向联动,会同省农业农村厅成立联合督导组,先后到曲靖、玉溪等14个州(市)、37个县(市、区)及其辖管乡村开展督导工作,整合省市县三级监督力量,对反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的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进行加强排查、研判,确保问题能够在一线被发现、在一线得到解决。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立足干热河谷冬暖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冬早蔬菜、反季节高品质水果种植,逐步形成了“三河两带一养”的冬农协作模式,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收入持续增加。“我们聚焦‘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财务管理,走村入户,及时了解村务重大决策、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对村组干部履职尽责、政策落实、作风建设等情况开展贴身监督,并将监督情况反馈给镇纪委,确保村集体收益使用管理、分配等环节公开透明。”勐大镇勐统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谢云说。
云南省纪委监委督促各地建立村干部廉政档案,推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监督,及时发现未经过“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程序、未签订书面合同或合同要素不全等集体经济合同问题,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集体资金相关问题,由省、州(市)级进行督办。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廉情监督员等一线监督“末梢”的作用,紧盯资产资源管理、经济合同、项目管理等方面,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规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云南省纪检监察机关将持续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联合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管力量,强化全程跟进监督,督促相关部门不断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村产业延链补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质效持续提升。
本文围绕云南省纪检监察机关助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展开,介绍了在推进政策落实、建强特色品牌、疏通发展堵点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及取得的成效,强调了纪检监察机关在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未来还将持续发力,推动农业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