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两会: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待加强 两会热议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起步之困

2025年全国两会提出要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低空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且连续两年被提及。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关注到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存在统筹规划、标准体系、建设布局、监管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同时文章还阐述了低空经济的高速发展现状及规模预测,介绍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包含物理和信息两类。此外,楼向平、周曙光等代表也对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2025年的全国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这其中就包括推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朝着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低空经济,已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引擎,这一产业也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注意到了低空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指出,当下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统筹规划不够充分、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建设布局不够到位以及监管维护有所欠缺等。针对这些情况,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是加快制定低空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一张图”;其次是加速制定统一且全面的低空基础设施标准;再者是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统筹推进像无人机巢这类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是构建低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安全监管平台,并且在平台上部署视频监控、气象观测、智能维护系统等。近年来,低空经济发展迅猛。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了5059.5亿元,增速为33.8%。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低空经济若要实现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据了解,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基础设施,包含无人机和通用航空飞行器的起降场、续航站、中转站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够为无人机提供起降、充换电、存放等服务,从而扩大无人机的作业面积,并且通过共享的方式为各个行业的低空飞行活动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另一类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涵盖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反制等设施,为无人机和通用航空提供态势感知服务。《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广泛覆盖、联通高效、标准统一的低空智联网基础设施体系”,这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解决低空飞行器“飞得起”“飞得远”“落得下”的前提。张志勇表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在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布局、维护监管等方面都急需加强。”张志勇发现,当前虽然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目前低空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还没有与国土空间、城市建设等规划全面衔接,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基础设施规划“一张图”,急需完善。此外,标准体系也存在不完善之处。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技术、建设、维护、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不一致,缺乏系统性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现行的标准体系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难以满足无人机、eVTOL等新兴航空器的需求,设施设备之间的适配性和兼容性不足。张志勇还提到,除了统筹规划和标准体系存在不足之外,当前低空经济的建设布局也存在问题。低空物理基础设施整体较为薄弱,起降站点数量严重不足(根据国家民航局统计,起降站点数量仅为美国的11%),并且呈现“东密西疏”的不均匀分布,难以形成网络和连片布局,无法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存在低空通信网络覆盖有限、卫星互联网接入不足的问题(例如无人机和通用飞行器在海洋、沙漠等偏远地区飞行时,飞行控制和定位导航都需要接入卫星互联网,借助其广覆盖的优势,满足低空飞行器在地面网络薄弱环节的泛在连接支持,这是弥补低空经济技术短板的关键)。低空感知监视能力较弱、导航精度和可靠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支撑大规模、高密度的低空飞行器自由飞行。“监管维护也存在欠缺。”张志勇关注到,低空基础设施的监管维护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目前存在监管维护责任不明确、维护标准不统一、人员专业能力欠缺、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缺乏智能化的统一安全监管平台,基础设施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这影响了低空飞行安全。针对上述问题,张志勇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优化设施布局。加快制定低空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一张图”,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城市建设等规划相衔接,加快优化低空基础设施布局,形成多场景、多主体、多层次的低空设施布局,满足飞行器起降、态势感知、维护监管等全方位需求。二是完善标准体系、规范建设要求。聚焦低空飞行器起降场、续航站、中转站及配套服务设施,按照通信、导航、监视、感知、反制等方面明确基本通用配置要求,加快制定统一、全面的低空基础设施标准,形成规划、设计、研发、建设、检验、验收的全流程标准化规范体系。三是共享集约建设、快速形成能力。利用好现有通信基站分布广泛、天然成网、5G - A通感一体等优势,科学布局、共建共享,统筹推进无人机巢等物理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建设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反制等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低空智能网联体系,支持无人机“飞得起、呼得着、管得住”。四是统一维护监管、提升保障能力。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建设低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安全监管平台,部署视频监控、气象观测、智能维护系统,对低空基础设施实现全天候实时安全状态监控和常态化、专业化的设施维修维护、故障快速处置服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楼向平认为,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急需提速,像设施网难以满足大规模和高流量低空飞行活动的支撑需求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他建议因地制宜规划“四张网”建设。设施网要积极布局建设通用机场、起降枢纽、维修站、充电点,建成高效、通用、兼容的城市设施网络。空联网要积极推动通信、导航、感知等“空天地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多场景、多主体、多层次的低空飞行器网络需求。航路网要科学优化空域结构和航路布局,并试行白名单一次性框架审批、商业运营试点飞行报备等机制,为商业规模化拓展夯实基础。服务网要搭建“1 + N + X”(1个全国级平台、N个省级平台、X个地市级平台)统一纳管、高效协同的低空服务运营监管信息平台,进一步强化低空经济数字化运营能力。全国人大代表、西安科为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周曙光则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智能低空天网天路”建设,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和“两重”项目,并在超长期特别国债中予以重点支持。他解释,“智能低空天路”是智能低空天网在高速路网的重要应用场景,应依托现有高速路网系统和移动通信网络,协调空管部门开放高速公路及沿线空域,在服务区、收费站生活区布局低空飞行服务站,将地面高速路网建设成空地一体的立体交通网。

本文总结了2025年全国两会对低空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阐述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统筹规划、标准体系、建设布局、监管维护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介绍了不同人大代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各种建议,如张志勇从规划、标准、共享、监管等方面提出的措施,楼向平关于“四张网”建设的建议以及周曙光推动“智能低空天网天路”建设的提议等,体现了各方对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积极探索。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412.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