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区深挖乡村文旅资源,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开启新篇章,探秘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传承、旅游体验与乡村发展的交融之旅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2024 - 2026年度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包括大兴区榆垡镇等10个乡镇(街道)入选情况。阐述这些地区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果,同时还提及专家的观点,展示民间文化艺术对北京乡村发展的多方面意义。

北京市为了实现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不久前公布了2024 - 2026年度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大兴区榆垡镇(武吵子)、海淀区西北旺镇(民间花会)等10个乡镇(街道)成功入选。

近年来,北京各个区都在努力深挖乡村文旅资源所蕴含的内涵。它们把艺术巧妙地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让乡村不仅外观上焕然一新,内在的底蕴也更加充实。

凸显特色 创新传承

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设立的市级群众品牌项目,每3年命名一次。那些入选的乡镇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它们在体制机制、服务方式以及手段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有着一定的示范价值,值得推广。

在榆垡镇太子务村的文化大院内,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五工五的工尺仓,工尺一呀一尺仓……”原来是武吵子队员们正在紧张地排练节目。太子务武吵子是北京地区特有的汉族民俗舞蹈,在这里,表演者既是演奏音乐的乐手,也是翩翩起舞的舞者。在音乐的伴奏下,演员们一边击钹一边舞动身体,营造出一种龙腾虎跃、钹声震耳、金光耀眼、动感强烈的热烈氛围。

当地百姓对武吵子有这样的评价:“太子务武吵子不用瞅,出门就是风摆柳。”太子务武吵子的第五代传承人赵建军介绍说,“风摆柳”是少林武术中的一门功夫,它的动作出击像箭一样迅速,收掌像闪电一般快速,将这种动作运用到武吵子的表演中,就形成了丰富的套路,表演起来变化多端。在2014年,太子务武吵子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董玥涵提到,近年来,大兴区以太子务武吵子为核心,通过拍摄非遗短视频来加强宣传,组织联合展演等方式,让特色非遗活动能够有效地吸引游客前来,并且让游客能够持续关注。

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的燕歌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明代,是随着守关将士传入本村的,经过长期的演化,与当地的语音、民歌、小调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燕歌戏。如今,当游客漫步在柏峪村内时,可以走进柏峪村文化剧场,深入了解柏歌戏,还能欣赏到燕歌戏的精彩表演。柏峪村的“柏峪燕歌戏”传承人谭秀霞说:“我从小就喜欢听燕歌戏,在我们村,几乎每个人都能唱几句。”她还表示,戏曲已经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日子过得有滋味,戏才唱得有滋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谷慧敏认为:“民间文化艺术是地方性文化的根脉。”北京持续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有助于加强对原真性文化艺术的传承。在未来,北京应该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挖掘力度,深化对在地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同时,也要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

深化融合 丰富体验

不久之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乡村非遗漫游地图”,向市民和游客推荐非遗美食、非遗技艺、非遗习俗、非遗展馆这四大主题下34个乡村的非遗漫游攻略,让广大市民和游客能够深入体验非遗中的乡村之美。很多此次入选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乡镇也被列入其中。

民俗踩街过大年,锣鼓喧天闹新春。每年春节,西北旺镇举办的民间秧歌花会踩街活动是该镇的民俗文化传统,也是海淀区春节特色文化活动之一。西北旺镇市民活动中心主任刘晓征介绍说:“今年1月22日至24日,我们将在海淀大悦城连续3天举办新春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届时将会有民间秧歌花会展演以及5场不同主题的精彩文艺演出,欢迎广大市民和游客到场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天津游客刘园园前不久在延庆区井庄镇旱船博物馆参观时说道:“我在这里了解了旱船文化、旱船习俗、旱船种类等,深刻感受到旱船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魅力。这里各式各样的旱船,很有特色。”

井庄镇负责人介绍说:“井庄镇拥有碓臼石3A级旅游景区,柳沟村、三司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旅游资源。这里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旱船’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旱船之乡’。”近年来,井庄镇不断创新,开发出美食 + 妫河骑游、“一线天”徒步等多样化的产品,文旅产品体系越来越丰富。

关于如何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大兴乡村的问题,董玥涵介绍说,下一步,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将进一步整合非遗资源,推进“非遗 + ”融合发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市民游客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强化带动 乡村振兴

《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和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要积极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村社和谐稳定,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近年来,海淀区上庄镇李家坟村因为发展风筝产业而成为当地的知名村庄。走进李家坟乡情村史陈列室,就会看到各式各样的风筝琳琅满目,这里简直就是一座风筝的王国。

据了解,李家坟村将风筝工艺坊、农业观光园等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据统计,李家坟村观光园和度假村每年的收益达到260余万元,风筝工艺坊的年产值大约为60万元。

乡村振兴,既要打造外在的形象,也要铸就内在的灵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认为,艺术介入参与地方创生是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乡建方式。文化产业在乡村落地、艺术家乡村创作活动、艺术传播改写乡村形象等建设形式不断涌现,这凸显了文艺对于乡村建设和地方再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探索。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朱利峰认为,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想要让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游客“留得住”“来了还想来”的旅游目的地,入选的乡镇应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打造民间文化艺术会客厅,构建民间文化艺术新场景。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全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相关工作,创新发展、规范管理,指导各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文旅品牌。(记者 魏 彪)

本文总结了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入选情况,包括大兴区榆垡镇等10个乡镇(街道)。阐述了这些乡镇在凸显特色创新传承、深化融合丰富体验、强化带动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成果与计划,如太子务武吵子的传承发展、西北旺镇的新春活动等。还提及了专家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乡村振兴等的观点,体现了民间文化艺术对北京乡村在文化、旅游、振兴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970.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1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1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