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从“五端”入手推动能源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对于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观点展开。阐述了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举措,介绍了从供给端、消费端、布局端、技术端、机制端这“五端”发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具体内容,同时提及新能源发展现状及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国能建围绕能源综合利用的相关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董事长宋海良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是迈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之举。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方面,要从“五端”发力,达成系统化、高效化、智能化的目标。供给端要推动多元绿色供给,消费端需促进多元绿色替代,布局端要引导空间格局优化,技术端应实施科技创新突破,机制端要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宋海良判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风光新能源将持续快速增长,这无疑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伴随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消纳,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储能领域有着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而且,随着全社会深度脱碳,氢能将成为电能的有效补充,在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新能源资源潜力巨大且发展迅猛,近年来,其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新能源规模和比例不断攀升,急需构建更为系统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新型能源体系,以支撑新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新能源产业优势,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宋海良提出,在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统筹新能源发电、供热和制氢(氨、甲醇、航油)的发展,推动电、热、氢等多品种系统化耦合利用,围绕“制备 - 储存 - 输送 - 应用”构建绿色氢氨醇油全产业链的有效政策、机制与路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储能,实现绿色能源的多轮驱动、系统化、高效化、智能化供给。而在消费端,要在重点耗能行业领域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和耦合利用,开展绿色能源替代(包括绿电、绿色氢氨醇油)、绿色原料替代行动。在空间布局上也需要优化。宋海良认为,要共同推动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新能源富集地区转移,扩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本地自用规模,鼓励“能源 + 产业”融合发展,推广低(零)碳园区、算电协同、交能融合等绿色供用能新模式与新场景。众多企业已经在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积极行动。例如中国能建,正在加速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除了大力发展风光新能源、前瞻性布局新型储能,还确定了“绿电 + 绿氢 + 绿氨 + 绿醇”“四绿融合”的大能源绿色产业发展方向。近四年,中国能建在国内外布局了一批重点绿色氢氨醇项目,其中国内累计签约投资额超1100亿元,海外累计签约投资额超118亿美元。提升清洁能源开发效率,技术创新的支撑不可或缺。宋海良建议,加大能源科技创新的要素投入保障,推动建设高能级新能源催化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全力突破储热(冷)、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储氢、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开展一批新能源多元转化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同时,要把新能源多元转化利用纳入相关重大规划和“双碳”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等项目管理、调度运行和市场交易机制,健全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引导用能单位多元化利用绿色能源。

本文总结了宋海良关于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观点,包括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性,从“五端”发力的具体内涵,新能源发展的机遇与作用,以及中国能建等企业在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努力。强调了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对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681.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