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与大运河之间的渊源关系,包括天津的形成、发展、独特的文化以及饮食特色等多方面内容,展现出大运河对天津各方面的深远影响。
“天津卫”仿佛是天上掉下来的一般。在漕船驶入天津平原水系时,对于漕丁们而言,艰难的北运漕粮日子便过去了。这里秋高气爽,新米成熟,海鲈鱼肥美,“港梭鱼”也刚上市,天津的“干饭熬鱼”很合江浙漕丁的口味。他们在此暂泊,等候进京卸粮交差,这是每年最惬意的假期。而且,漕丁们能将藏于槽船夹层、避税携来的南方货品就地售卖,所得盈利是他们北方过冬的费用和寄给家人的钱,剩下的本钱留待明春南返时购置北方货品。毕竟漕丁多世袭此业,薪资微薄,若无这份外快,全家难以度日,所以漕运沿线对此大多默许。于是,南方的洋广杂货、江浙土产、云贵川广的地道药材,便从天津的漕船泊碇之处流转到华北、东北和西北各地。
不过,上述情景是元代疏通京杭大运河之后才有的,那时还没有天津这个地名。远古以来,黄河等西部山区发源的河流冲积出北京小高原和天津平原。二十世纪初,天津平原仍是河汊众多、洼地遍布的水乡,居民多住在名为“沽”的水中高地,天津才有七十二沽之名。
再谈运河,曹操开凿运渠为北征乌桓运送粮秣装备,这条运渠途经天津平原。隋唐大运河通航后,有个漕运支脉为幽州与蓟州供应军粮,漕船集结地在海河干流的“三会海口”。若以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幽州节度使增领河北海运使”为开端,天津海河与大运河接通航运的时间就有了依据,但这些与本文话题关系较远,这里主要说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后的事。
天津是个幸运的城市,它有确切的“生日”,即明朝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1404年12月23日)。永乐皇帝朱棣刚夺得帝位迁都北京,为巩固皇权,便在北京南边建立了强大的卫所,最初是天津卫,后设左卫与右卫,合称天津三卫。卫所城池建在南运河与北运河交汇点附近的小高地上,如今天津市内东南西北四条马路围住的区域就是其城池规模的痕迹。
天津卫成为全国强大的卫所之一。明代卫所制度下,都指挥使司统率5600名军人为一卫,加上不少于两倍军人的家属,一卫至少两万人,三卫就有六万人。这些军人和家属来自明太祖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地区的固镇,他们带着自己的语言、习俗、农具和种子,沿大运河来到天津卫,形成独特文化群落。至今,天津仍是“方言岛”,口语和安徽固镇接近。
按照明朝卫所制度,除军人和家属外,还会招募工匠和流民,所以天津城建立之初,城内居民约十万人。天津卫是隋唐大运河通航八百年后,京杭大运河沿岸凭空建成的大城市,甚至是中国近千年历史上唯一凭空建成的大城市,说它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为过。
在天津方言里,“您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像英语中的“Good morning”一样常用。这简短的句子含义丰富,包含着华夏文明“仁”的伦理标准。它与大运河有很大关系,我们考察大运河时,往往关注其政治和军事功能,但民以食为天才是大运河存在的根本原因。自隋唐至明清,大运河的军事需求是一时的,政治上是将南方赋税以漕粮形式运往京城,这些都是表象,根本是北方干旱少雨,粮食产量低,大运河将江南稻米运往北方,这是中华民族成功的治国理政方案,保障了华夏文明的延续。
在问候“您吃了吗?”之前,天津人大多先喝茶。但以前天津没好水,地势低,挖地一米就见盐碱水,所以每天早上有卖水人送“御河水”(即南运河的水,虽明代称“漕河”、清代称“卫河”,但天津人叫了六百多年“御河”)。
天津地势低洼,元明清直至民国农业不发达,但生产重要调味品“长芦盐”。明清盐引制度下,长芦盐的“引地”范围广。长芦盐场灶户每年生产一定量的贡盐和供百姓食用的盐。长芦贡盐北运时有官兵押解,天津人受益于长芦盐,有了民谚“吃尽穿绝天津卫”“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不是说天津人嘴馋,而是天津四季分明,河海物产应季,过季就吃不到了。比如“熬鱼贴饼子”,天津熬海鱼,山东临清熬河鱼。每年四月渤海小黄鱼上市,京津市民会大饱口福。天津还有独特美食“卫青”,即天津培育的青萝卜。
青萝卜沾了大运河的光。每年深秋漕船进京卸粮后装北京沙土压舱,南返至天津过冬,第二年卸沙装北方土产南返。从元朝大运河开通到天津建卫,一百来年北京运来的沙土有了规模。安徽军民北迁带来萝卜种子,在天津运河岸边培育成青萝卜,用御河水浇灌,成为天津的骄傲果蔬。冬季可到天津沙窝村体验拔萝卜、摔萝卜,正宗的沙窝萝卜摔落会有冰纹甚至破碎。天津人买萝卜回家先烧水泡茶,萝卜配热茶有养生功效,天津人感恩大运河带来的好处。
天津有河海之利,南北特产随大运河而来,带来各大菜系的烹饪技艺,所以天津人不用自创菜系,有“八大碗”应付小场面,用银鱼紫蟹招待贵宾,日常吃各种“熬鱼”,见面问“您吃了吗?”就够了。但大运河给天津带来很多好处,唯独稻米稀少,因为漕运和海运的大米是皇粮,民间粮商运米成本高。
天津感谢两位先贤。明朝万历十四年,《了凡四训》作者袁黄沿大运河北上入京参加会试,两年后外放河北宝坻知县。当时天津卫是屯田驻军单位,与宝坻县无统辖关系。袁黄发现天津周边盐碱地可利用地势和地表水种植水稻,他选中天津卫南边的葛沽与小站一带洼地与屯军合作种植,任职五年出版《劝农书》,让天津百姓尝到本地“大米干饭”。二十年后,科学家徐光启为躲避朝廷争斗,八年间四次乘船沿北运河南下寓居天津卫城。他继承袁黄的农业技术并推广水稻种植,还将甘薯种植引入天津,向菜农学习萝卜保存方法推广甘薯和芜菁的“窖藏保温法”。
通过先贤努力,天津人民除“熬鱼贴饼子”外又有了“干饭熬鱼”。小站稻蒸熟后泛着宝光,香气四溢。还有天津的四季鱼获,种类繁多。天津与大运河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关系丰富,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表达天津人对大运河的感激,专著有待他人。
文章详细阐述了天津的诞生、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从漕运带来的经济活动,到因大运河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包括方言、饮食文化等,再到先贤借助大运河对天津农业发展的推动,全面地展示了大运河对天津的巨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