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笔制作的过程,介绍了宣笔传承人佘征军的相关事迹,包括他的成长背景、在宣笔制作技艺上的成就,还阐述了宣笔的特点以及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创新发展问题,以及佘征军为传承宣笔技艺所做的努力等。
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有一种传承超2000年的重要书写与绘画工具——宣笔。它精于选料、繁于工艺,向来被历代文人墨客所珍视,还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记者走进泾县泾川镇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佘征军的工作室,看到他正在制作一支紫毫笔的笔头。这制作过程可不简单,就拿毛料来说,得先放在水中仔细清洗,然后借着灯光剔除一根根细微杂毛,最后将清理后的毛料聚合成圆直光滑、拢抱不散的锥形。佘征军说:“白居易有诗云,‘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这就体现出宣笔制作工艺的复杂精细。”
佘征军1962年出生于泾县的一个宣笔世家。1982年底高中毕业后便传承祖业,从事宣笔制作40多年。他不仅掌握了宣笔传统制作技艺的精髓,还带领一批技艺骨干,研究恢复失传的历史珍品,改良创新传统技艺,多次在全国文博会上荣获金奖。
佘征军在制作宣笔的过程是十分讲究的。制作笔头首先从理毫开始,要将毛的根部理齐,接着整理毛的头部,这一步叫齐毫。齐毫后的笔毛变成一片一片的,方便做成圆锥形。瞧,图中的齐毫工序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之后就是将笔头制成圆锥形。这一步完成后,还得使用工具将笔杆外部磨平呢。
根据笔头大小,使用工具将笔杆凿出相应尺寸的孔也是重要工序。
然后把笔头装进笔杆,再剔除笔毛中不好的毛,保证毛的统一性。
最后用胶将笔头和笔杆黏接牢固。在工作室里,制作好的宣笔摆放整齐。
宣笔作为“中国四大名笔”之一,有着“尖、齐、圆、健”的特点。佘征军介绍说:“‘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刀切,无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无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力。”只有做到这四点,使用宣笔时才能“收得拢、撤得开”。
无论是制作哪一类品种的宣笔,要达到“尖、齐、圆、健”都不容易,需经历选料、水盆、制杆、装套等多道工序、100多个环节。就拿制杆来说,工人需要先将笔杆磨平,再用工具在笔杆上挖出装笔头的洞,这套工艺没有特定的参数可参考,全凭工人的手上感觉。佘征军说:“学徒入行,一般3到5年才能完整学会宣笔制造流程;要想做出一支优秀的宣笔,至少10到12年的学习实践;而要想学‘精’,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随着制笔工艺的创新发展,宣笔品类如今多达几百种。佘征军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守正的同时更好创新。在生产流程方面,他和他的团队改良了笔杆材质,让不同风格的笔杆和笔头都可适配,也让产品设计、生产更标准化,有利于市场推广。在设计风格方面,他根据市场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产品选择,像以老式杆秤为造型的“称心如意笔”、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簪笔、集笔头与笔杆于一体的竹笔等。这些造型新颖的宣笔新品备受市场青睐,佘征军笑着说:“让毛笔走出书房,进入现代生活,也算是乐事一件。”
2019年,佘征军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直播讲解宣笔传统制作技艺和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他还担任毛笔工坊导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佘征军表示:“在未来,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宣笔、爱上宣笔,甚至进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更好地传承好这项非遗技艺。”
本文总结了宣笔制作的复杂流程,重点介绍了宣笔传承人佘征军在传承与创新宣笔技艺方面的努力与贡献。从他的家族传承背景、制作技艺成就,到对宣笔特点的阐释,再到在传承过程中对创新发展的探索,以及在推广宣笔文化方面的举措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全面展示了宣笔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现状。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