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巨建伟在荣宝斋当代艺术馆举办的绘画作品展。介绍了他在故宫的摹古经历,这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在创作中对传统程式的突破、对笔墨物理性的探索、在科技时代以守拙姿态回应时代命题等内容,展现了其作品的独特性和当代水墨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发展路径。
3月1日,荣宝斋当代艺术馆开启了一场令人瞩目的水墨艺术盛宴——“妙粹灵通Ⅱ·巨建伟绘画作品展”。青年艺术家巨建伟携四十余件新作闪亮登场,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多样,从钟馗煮茗降邪纳福的独特场景,到富贵平安肥猫暖春的温馨画面,再到关公献瑞罗汉山溪的奇妙组合,如同一个个神奇的钥匙,带领观众走进一场跨越时空的精彩艺术对话。巨建伟有着特殊的身份,他是故宫博物院书画临摹组组长。他的艺术征程从对古画的钻研开始,那是一场如同“破译”密码般的探索之旅。自2011年踏入故宫摹画室起,他就接受了极为严苛的训练,经历了漫长的“三年勾线、五年接笔”过程。这种训练方式如同匠人的精心雕琢,让他能够深入地从李公麟那飘逸的线条、陈老莲奇崛的造型里,敏锐地捕捉到宋元笔墨间微妙的呼吸节奏。他深刻地认识到:“临摹其实就是与古人的一种神交,技法仅仅是一个载体,真正的关键在于笔墨之间的气韵,那才是艺术的密码。”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多幅作品。像《报喜图》,尺寸为51×25.9cm,创作于2024年,是纸本水墨作品;还有2025年创作的《暖春图》,尺寸52×41.5cm;以及同样是2025年创作的《平安富贵图》,尺寸为53×28cm。他在故宫的摹古经历带给他的远不止是精湛的技艺,还让他拥有了能使作品“以假乱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反复临摹推敲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里“静穆”与“鲜活”那种辩证的美学关系。展览名为“妙粹灵通”,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含义。“妙”代表着极致的细微,“粹”意味着精纯而不杂乱,“灵通”则是遵循造化的规律从而渐渐获得灵感。这正是巨建伟近年来的创作心得。在展览的作品中,巨建伟展现出对传统程式的大胆突破。他笔下的罗汉山溪,既有着宋人山水那种萧疏的意境,又透露出现代造型的独特张力。国家画院研究员吴悦石对他的花鸟画评价颇高,认为他“从传统中淬炼出自己的语言,既能看到崔白花鸟的精微之处,又融合了先秦美学的浑朴之感”。他还对“笔墨物理性”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把毛笔当作一个“动态的软质锥体”,通过水、墨、纸摩擦瞬间产生的变量,在宣纸上创造出万千形态。他说:“笔锋破散的刹那,正好是物象神韵迸发的时候。”这种把工具特性和艺术表达紧密相连的思考方式,让他的作品既保留了水墨的书写性,又蕴含着理性分析的现代视角。在如今人工智能对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巨建伟以一种“守拙”的态度来回应这个时代的命题。他的画作中特意保留的“生涩感”,其实是对传统文人画“熟后生”理念的当代诠释。就像他所说的:“笔墨不应该成为炫技的场所,而是心性的映照。”展览中的《罗汉》系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人物衣纹的顿挫和山石皴法的率性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对“拙趣”的自觉追求。这场持续到3月1日的展览意义非凡,它不仅仅展示了80后艺术家巨建伟对传统艺术的深度解读,更反映出当代水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突破方向。当这位故宫摹古者转变为当代创作者时,传承千年的笔墨基因正在宣纸上焕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
巨建伟的绘画作品展是传统与当代艺术的一次精彩碰撞。从他的故宫摹古经历到当代创作的转变,体现了他对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发展。他在作品中展现出的对传统程式的突破、笔墨物理性的探索以及守拙的态度,都反映出当代水墨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发展方向,是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不断发展创新的一个典型例证。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