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邯郸丛台区薛庄村和武安市白沙村的例子,展现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前的农业困境以及建设后的巨大变化,包括产量提高、机械化作业实现、劳动强度降低等,同时还提到了建成后的管护工作以及农技人员的指导等情况。
新华社石家庄3月1日电,近日,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黄粱梦镇薛庄村的村民们开始在农田里忙碌起来。不过,这一回和以往不同的是,农户们正在进行小麦的田间管理。
3月1日的时候,薛庄村村民借助农业机械开展农田灌溉,这一画面被新华社记者赵鸿宇拍摄下来。
薛庄村位于太行山的丘陵地带。与周边平原地区的农户不同,周边农户每年夏季收小麦,秋季收玉米,而这里之前因为灌溉条件欠缺,每年只能种一季玉米,并且还是靠天吃饭的“望天收”,平均亩产仅仅300公斤,土地在其他时间基本都处于闲置状态。
薛庄村两委班子成员薛俊科说道:“不仅产量低,由于道路不通畅、农田有坡度,大规模的机械作业很难开展,种植和收割主要依靠人力,农业劳动强度很大。”
令人欣喜的变化源自我国不断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北通过整治田块、改良土壤、建设灌溉和排水工程、修建田间道路等措施,使很多次田变成了良田,劣地变成了沃土,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黄粱梦镇的种粮大户霍辉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让零散的坡地变得成方连片,现在从种一季作物变成了收获两季,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耕种,预计粮食亩总产量最少能够翻倍。
在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镇白沙村的农业种植合作社千亩标准化示范田,春耕春管也正在有序进行。
白沙村以前土地贫瘠,灌溉困难,村民种植小麦产量很低,收入有时候都不能覆盖成本。不少村民长时间以来只种植玉米,亩产仅为周边地区产量的六成。
在政策的支持下,白沙村将原有的丘陵旱地改造成配备滴灌、喷灌技术的高标准农田,并且打通了输水管道、规划了田间道路。现在的白沙村,田成方、渠相通,大型机械可以自由驰骋。白沙村农村工作党支部书记赵治国说,村里2600亩耕地原来需要500人种植,现在只要50人就够了,亩产和周边平原地区相差无几,实现了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长。
高标准农田是“三分建设、七分管护”,建成后的管理非常重要。河北部分地区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将管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跟踪监测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运行情况,组织开展专项维护。
3月1日,黄粱梦镇中级农艺师安文龙(左二)在薛庄村的高标准农田上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灌溉,这一画面被新华社记者董笑坤拍摄下来。
考虑到不少村民是第一次种植冬小麦,丛台区组织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的指导,随时为农户解答疑问。
黄粱梦镇中级农艺师安文龙说:“目前土壤墒情还有待提高,我们正在组织农户浇水,并且叮嘱农户浇水后再除草、用药。”他还提到,今年,专业技术人员将参与指导种植的全过程,为“收两季”保驾护航。
本文总结了河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薛庄村和白沙村的案例充分展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产量、改善劳作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强调了建成后管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农技人员指导的必要性,这些都体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河北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