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宋旗镇和兴村的驻村干部何孝友的故事。他本是语文高级教师,却两次走下讲台,到贫困村驻村帮扶长达10年。在和兴村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他发挥自己的特长编写顺口溜来改变村风,同时沉下心为村民办实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等,最终让和兴村从贫困走向小康,还获得多项荣誉,他也被百姓称为“大山里的泥腿干部”。
工人日报 - 中工网记者徐潇曾在贵州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宋旗镇和兴村见到何孝友。当时,他正在背诵自己编写的顺口溜,“过去酒席实在多,吃酒吃成马蜂窝。红白喜事都不算,还有其他一大串。一年吃酒一两万,全家收入都完蛋……”,这些顺口溜朗朗上口又直白易懂。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会写会说时,何孝友笑着表示自己是安顺市实验学校的语文高级教师。2013年2月和2019年7月,他两次告别讲台,先后被选派到安顺经开区的贫困村原吕旗村、打纸村、和兴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一干就是10年,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山里的泥腿干部”。
和兴村是由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大村,全村共有716户、3128人,原来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这里地处水源缺乏区,没有河流,交通也不方便,这些因素使得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基础设施差只是这个村面临的问题之一,更让何孝友头疼的是,部分村民对干部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与村干部交流,而且村里集体经济薄弱,滥办酒席的风气盛行。在这样的状况下,想要让百姓富裕起来,压力着实不小。何孝友灵机一动,想到编写顺口溜,借助百姓喜闻乐见的快板说唱形式进行宣传,从而开展了“整治滥办酒席风,百姓生活更轻松”的活动,成功地改变了村民“吃酒吃成马蜂窝”的陋习,树立起了文明的乡风。
何孝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不但带着村干部、驻村干部在村里的广场、田间地头宣传政策,还下村访民情。他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为村民解决各种各样的事情,无论是办理助学贷款,还是修建厕所、修理屋顶,亦或是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和兴村的村民来说,何书记就像村里的老大哥一样,村民们越来越信任他、依赖他。
和兴村的村民大多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集体经济薄弱。何孝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他帮助整治撂荒土地,实施秸秆还田综合利用以发展农业生产,还参与引进安顺金盾保安集团公司打造金盾国防教育实训基地,并且助力和兴村发展金刺梨产业。通过这些举措,村里的闲置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户就业务工。如今,和兴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还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老百姓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何孝友从一名语文高级教师转变为驻村干部,在和兴村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编写顺口溜改变村风,通过深入群众办实事获得信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发展。他10年的坚守和努力,让和兴村从贫困走向小康,他也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大山里的泥腿干部”,他的事迹展现了一名优秀驻村干部的担当和奉献。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