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在韧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先指出城市基础设施应具备的特性,接着分析当前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韧性不足的三点原因,最后阐述在新形势下推进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具体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犹如一座城市的基石,本应具备稳健性、稳定性、冗余性和快速恢复性等重要特性。然而,在2025年的当下,我们发现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在韧性方面表现欠佳,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在作祟。
首先,有限供给致使冗余度缺乏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拿短时强降雨后的城市状况来说,不少城市会出现“看海”现象。这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现有的城市设施难以容纳短时间内大量的降雨,也就是说,特定设施的冗余度有限,从而暴露出明显的脆弱性。
其次,设施的衰老也导致其抵抗力不足。在很多城市中,存在着房屋建筑老化、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设施设备老化以及建设标准偏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颗颗隐藏的炸弹,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再者,设施隐蔽使得隐患点难以明确。一些城市的地下网管由于建设年代较早,缺乏智能化的监测感知设备。这就导致了像漏气、漏液这样的安全隐患难以被及时发现和预警,隐患的底数和具体点位都不清楚。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推进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韧性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以老旧房屋建筑为重点,我们要率先构建起风险底数清晰、数据联通共享的房屋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和老旧房屋的更新改造,提高它们的抗震、防雷和防火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智能感知设施的配置,建立定期体检制度,从而实现“风险底数清、数据联通共享”的目标。
以地下生命线管网为核心,搭建能够自动感知、自动预警并且可以快速处置的市政设施风险监测“一张网”“一平台”系统。在已经建设的地下综合管网可视化、排污口在线监测预警、供热管网和燃气管网在线监测预警等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城市运行管理的“一网统管”进行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通过技术的确定性来消除“风险看不见、灾害想不到”的不确定性。
以家庭、小区、园区、城市为载体,加大科技应用场景的开发力度,提高城市的智慧化水平。例如,有条件的城市可以率先开展市政道路的智能化改造,并且实现与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物流的协同布局和协同建设,同时积极开展数字家庭、智慧小区、智慧园区、智慧街区等更加细致的智慧治理单元建设。
本文总结了城市基础设施韧性不足的原因,包括有限供给、设施衰老、设施隐蔽等方面。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推进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策略,如针对老旧房屋建筑和地下生命线管网的相关措施以及以多种载体加大科技应用场景开发等。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