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共创 探索无界”:科普工作的新思考与新行动,科普正能量创作者直播:聚焦AI与科普人才队伍

本文将报道一场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科普正能量创作者直播活动。该活动探讨了在科技快速发展下如何借助AI为科普工作赋能,以及如何打破科普圈层壁垒等问题,还涉及到活动中的诸多案例分享和科普中国相关计划等内容。

在如今这个科技不断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AI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科普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借助AI的力量为科普工作增添新的活力,并且怎样突破科普工作长久以来存在的圈层壁垒,从而让科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呢?在2月28日举办的一场意义非凡的直播活动给出了答案。这场名为“科普共创 探索无界”的科普正能量创作者直播活动,是在中国科协科普部的精心指导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学家张英泽亲临活动现场,他通过结合临床案例,诚恳地说出自己对于科普工作的见解。他认为科普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把科学知识堆积在一起就了事,而是要在科学家和公众之间构建起一座充满情感的桥梁,要用大众都能轻松理解的通俗语言来传达科学的本质内涵。全国气象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朱定真则以《科普何以“正”当时》这个题目为出发点,从气候变迁等大众都非常关注的现实问题切入话题。他明确指出,科普工作必须要紧紧跟上时代的脉搏,在“态度正”“内容正”“方式正”这几个方面下足功夫,要非常精准地把握好科普趣味化和娱乐化之间的那个度,尤其是在那些存在争议性的议题当中,一定要坚守住科学的理性思维。

“科普共创 探索无界”:科普工作的新思考与新行动,科普正能量创作者直播:聚焦AI与科普人才队伍

在活动的现场,还有很多精彩的案例分享。AI动画短片《山海奇镜》的制作人陈坤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把AI比作“金箍棒”,并表示“‘金箍棒’在手,效率翻筋斗。”他在展示人工智能在科普创作方面具有无限潜力的同时,也很坚定地表明,不管AI技术如何飞速地发展,人类永远都是创作的主导者,AI只能是人类用来提升自我的一种工具而已。他还提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AI在科学纪实类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非常期待能够和各方携手合作,借助AI去探索影视创作的新未来,从而为科普传播开辟出更多的可能性。

短视频团队主创乔晨也分享了胜利油田“一分钟读懂油田”系列作品的创作心得。她向大家揭秘了是如何运用场景化叙事和可视化技术来实现科普内容突破圈层进行广泛传播的。她特别强调,科普内容想要成功地突破圈层,仅仅依靠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一支具备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以及传播技巧的科普人才队伍,这才是科普事业能够持续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她还直言不讳地说:“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并不是所谓的流量密码,而是在屏幕背后那些真实、鲜活而且充满热情的人,以及这些人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在活动现场,科普中国的相关负责人也介绍了相关情况。在2022年的时候,中国科协启动了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在这三年的时间里,通过精心地进行选题策划、对专业作品进行优化,并且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帮助超过1000位创作者走上了科普创作的道路,总共完成了5346部科普作品,这些作品收获了多达12亿次的传播量。

到了今年,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进行了全新的升级,面向广大的科普创作者发起了“创作精铸行动”“达人特训行动”“聚力领航行动”这三大行动。与此同时,中国科协还会继续联合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启动网络科普联合行动,在原来的17家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范围,目的就是要激发全民的科普热情,推动科普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文总结了一场关于科普的直播活动,包括活动中的嘉宾观点如张英泽院士强调科普要搭建情感桥梁、朱定真专家对科普态度内容方式的要求等,案例分享者陈坤和乔晨关于AI创作和科普破圈的见解,以及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的成果和新计划。整体展现了当前科普工作在借助AI、人才培养、扩大传播等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703.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