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的教育之光:彭家沟小学的无边界课程

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村彭家沟小学的校长彭玉生的教育事迹。彭家沟村位于丹江口库区腹地,彭玉生在此开展以“‘红领巾’争当守水护水小卫士”为主题的“无边界课程”,还介绍了他放弃进城工作机会,扎根乡村教育的初衷,以及他如何在师资和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开展多种特色课程,同时提到了学校的“成长存折”激励方式,并且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许多学生,不少学生也像他一样扎根乡村或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在丹江口库区的腹地,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村宛如一颗隐匿于山水间的明珠。这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村落里,一片橘园边正发生着特别的事情。彭家沟小学校长彭玉生(见图,本报记者范昊天摄)正带着十多名孩子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无边界课程”,主题是“‘红领巾’争当守水护水小卫士”。彭玉生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所以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让北方人也能够喝上我们丹江的水。作为水源地的小朋友们,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一边仔细观察田边水塘里是否有垃圾和异物,一边踊跃地举手发言。有的说:“回家跟家里人说,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有的讲:“不乱扔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回收。”还有的说:“给村民发传单,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彭玉生是土生土长的彭家沟村人,1996年从师范专业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进城工作的诱人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彭家沟村当一名乡村教师。这里是全镇最偏远的村落,学生大多是来自丹江口库区移民家庭的留守儿童。年轻的彭玉生心中暗暗立下宏伟的志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改变更多山里孩子的命运。”乡村学校面临的挑战重重,不仅环境相对闭塞,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也十分有限。然而,彭玉生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他巧妙地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他深知“农村有广阔的天地,丰富的资源。山间田野、果园稻田是我们的课堂,风霜雨露、花鸟虫草是我们的学习素材。”秉持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自然即教材”的教育理念,他坚定地采用“无边界课程”的教学方式。身为科学教师的彭玉生,大胆地将课堂延伸到校园之外。他把科学课题搬到了雨后的山坡、夜晚的操场、农民的田地里。孩子们会在橘树下探究植物的生长,站在池塘里体验浮力的奇妙,在山间田野开展认野菜、找草药、看虫子等趣味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与“创”中学,彭玉生带领老师们精心钻研创客课程,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搭积木、学编程。学校还开设了航模飞机、机器人、智能汽车模型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特色课程,这些创客课程就像助推器一样,大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今,“无边界课程”的理念如同春风一般吹到了其他学科。孩子们跟着语文老师走进田野,书写关于蝴蝶、麦田的优美小诗;跟着数学老师从山这边跑到那边,深刻感受行程往返问题;跟着美术老师走进大自然,描绘丰收的金丝皇菊。学校还组织孩子们前往丹江口大坝等地,实地探寻科学的奥秘。在老师们的积极影响和热情鼓励下,原本腼腆、不够自信的留守儿童们,通过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和社会,他们的视野变得开阔,知识不断增长,逐渐变得阳光自信、开朗活泼。在彭家沟小学,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本独特的“成长存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闪光点和进步,都能够成为他们的“存款”,当积累到一定“金额”时,就能兑换相应的奖品。五年级学生朱铭鑫开心地翻开她的“存折”,指着一笔笔“存入”和“支取”的记录说道:“这次是老师知道我帮父母做了家务,加了5分;这次是画画得了奖,加了14分……”前不久,她用这学期积攒的积分,兑换了一个作业本、一把尺子和一只风筝。如今,许多彭玉生的学生如同当年的他一样,选择扎根乡村、扎根基层。李洪琴在2020年通过统一招考,成为十堰市丹江口市余家营小学的数学和科学教师,她把“无边界课程”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饶琴通过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开招聘,成为十堰市房县军店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立志要像彭老师当年对自己那样,做一名温暖的老师。这么多年来,彭玉生教过的学生中已有180多人考上大学。他满怀希望地说:“希望通过我的坚守,让更多库区的孩子走出这片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文总结了彭家沟小学彭玉生校长的教育事迹,他扎根乡村教育,采用“无边界课程”理念,克服乡村学校面临的诸多困难,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同时通过“成长存折”激励孩子,他的教育影响了很多学生,不少学生像他一样扎根基层或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众多学生考上大学,他的坚守正在让库区孩子的命运发生积极的改变。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4056.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2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