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的住房保障、社区治理等方面展开,讲述代表委员们在两会期间针对这些方面提出的建议,包括人才住房政策调整、物业管理模式探索等内容,展现青岛市为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积极作为。
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焕新提质与民生幸福的提升紧密相连。住得好、住得安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市民张磊表达了自己作为岛城一员对住房的期望:“怎样让城市更适宜居住,让百姓住得更安稳,这是我特别关注的住房话题。”
青岛市近年来一直把住房保障当作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推动,持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并增加供给量,力求让住房困难群体能够实现他们的“安居梦”。
在此次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将目光聚焦在住房保障、社区治理等重要领域,积极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增加住房保障,从而让新老市民都能安居乐业出谋划策。
焦学焘代表主要关注住房领域。他来自青岛福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党总支书记、董事长。今年他提出了优化调整人才住房政策以提升人才住房使用效能的建议。
青岛市为吸引人才安居推出了众多住房保障政策,其中租赁型人才住房帮助许多来青岛工作定居的人才减轻了住房负担。然而,焦学焘代表指出,当前存在部分配建的租赁型人才住房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改善型社区配建的租赁型人才住房。这些住房户型大多在80 - 120平方米,按间配租,每间有独立卫生间,房间面积多在30 - 40平方米,这对户型设计和实际使用不太有利。他表示:“近年来住宅户型多为套三及以上的改善型户型,这种按间配租的三居室住房在隐私性和舒适度方面有所不足,导致部分人才住房项目出现不少空置情况。”
为了提高人才住房的使用效率,焦学焘代表建议放开租赁型人才住房上市交易限制,就像产权型人才住房一样可直接入市交易,产权单位按照“成交一套补交一套”的原则申报补交土地出让金。同时,考虑到按政策配建的租赁型人才住房户均面积较小,与当前改善型市场销售的主流户型相比存在短板,所以建议补缴的土地出让金应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并且不高于该宗土地出让时的土地出让金价格。
此外,他还提议将人才住房保障工作从“住房供应”转变为“货币补贴”。根据人才的种类和等级发放住房货币补贴,让各类人才能够依据自身工作和生活需求在全市范围内自由选择租赁或购买住房。同时建议将存量的租赁型人才住房面向全社会销售,不再受各类人才标准的限制。
姜殿平代表对社区治理尤其是物业管理领域相当关注。他是莱西市水集街道水沟头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他今年带来了关于物业管理方面的建议。
水、电、气、暖、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是小区居民舒适居住的基础,也是物业管理正常运转的基本硬件条件。姜殿平代表建议,针对部分小区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应提前介入,严格落实水、电、气、暖、通信等专营单位在小区建设初期的提前介入机制和竣工验收参与机制,进行全流程监管,确保小区建成后专营设施移交顺利,并承担后期维修养护责任。趁着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机会,督促专营单位加快施工进度,及时解决水电暖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专营事项直供到户。
他认为健全公开公示制度、尊重居民知情权非常重要。他表示:“要推进物业服务‘三公开’制度的落实,通过公开服务价格、标准和内容,公开投诉渠道和方式,公开公共部位收益信息等,充分保障业主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广泛宣传物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重点放在更新业主思想观念上,引导业主树立物业服务是商品消费的观念,增进业主对‘花钱买服务’的认可。”
此外,姜殿平代表还建议创新物业管理新模式,提升物业公司整体素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索推广“大物管”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参与”的思路,支持有实力的物业企业接管老旧小区。同时,对于政府托管的老旧小区,将财政兜底转变为“以奖代补”,激励物业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鼓励、支持物业企业开展社区购物、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等多元化服务模式,增强其创收意识和能力。
马培娜委员作为青岛萨纳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她一直关注企业人才落户和住房问题,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马培娜委员表示,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才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战略资源。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中心城市,近年来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青岛市现行的人才住房补贴政策主要包括一次性安家费和住房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的生活压力。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青岛的人才住房补贴政策还有优化空间。
马培娜委员建议取消人才补贴申请中的户籍地限制,建立统一的人才信息登记系统,只要符合人才认定标准,不论户籍在哪里都能申请补贴,以此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吸引更多外地人才来青发展,提升城市人才集聚效应。
她还建议取消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补贴申请中的年龄限制,构建以实际能力和贡献为核心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从科研成果、行业影响力、项目经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放宽应届毕业生补贴申请中的毕业年限,提高人才政策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此外,适当提高青岛一次性安家费和住房补贴标准,并采用线上申请和审核流程,提高补贴发放效率。
有了好政策还需要落实到位,马培娜委员建议加大政策实施的保障措施。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单独列出人才住房补贴专项经费。同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共同助力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成立由财政、审计、人社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监督小组,定期检查人才补贴资金的使用和发放情况。设立举报热线,严查违规行为,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
马培娜委员还提到:“可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对人才补贴政策进行全面评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指数、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等因素,及时调整补贴标准和申请条件。
延伸打造家门口的“15分钟幸福圈”,安居才能乐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住房问题关系到民生福祉,保障性住房建设能让更多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实现“安居梦”。
青岛市长期以来将住房保障作为民生工程推进。自2023年9月国家启动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来,青岛在全省率先开展两个配售型保障房建设项目,分别位于李沧区的京口路和市北区的开封路,总共涉及3613套房源。目前项目已全面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底竣工。剩余房源将在市北区、西海岸新区等区(市)继续选取优质地块建设。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为了留住人才,自去年11月11日起,青岛正式开展青年人才购房券活动,活动持续一年。符合条件的人才在全市范围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时,可使用购房券抵扣除定金以外的购房款(首付款),对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按照每人10万元、5万元的标准发放购房券,吸引了众多人才置业安居。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载体,连接着千家万户,是老百姓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起点”。近年来,青岛市大力推动养老托幼、社区助餐、休闲健身等各类服务走进社区,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去年青岛市提出建设5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包括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圈、15分钟健身圈、“小修小补”有序回归等,青岛社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在百姓家门口打造出一个“幸福圈”。
老旧小区改造也在大力推进。2024年,全市将完成433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13.26万户,改造面积、户数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走出社区,城市的面貌也在不断更新。从老城区升级改造,到山头公园、口袋公园建设,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市民在这座城市居住的舒适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本文总结了青岛市在住房保障和社区治理方面的情况,通过介绍焦学焘代表、姜殿平代表、马培娜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的关于人才住房政策、物业管理、人才补贴政策等建议,展现了青岛市在提升城市居住品质、吸引人才、增进民生幸福方面的努力和积极探索。这些努力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展青年人才购房券活动、完善社区功能、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全方位提升了市民的居住舒适度和幸福感。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