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热议背后:微博的价值凸显 DeepSeek - R1发布:微博的独特角色

DeepSeek - R1发布后微博上相关话题的热度情况,阐述了微博的交叉性在AI话题出圈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了其他主流平台在DeepSeek热议中的不同表现,还提及了推特在AI讨论中的生态位以及微博的独特内容资产等方面内容。

在DeepSeek - R1发布后的短短32个小时里,微博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下子诞生了28个热搜,曝光量如同火箭升空般,顷刻间就超过了10亿。这是怎样一种惊人的热度啊!游戏科学的创始人冯骥发在微博上所说的“国运级别的机遇”,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既给DeepSeek的成就定了性,也意外地促成了杭州两大当红公司之间梦幻般的联动。

紧接着,一系列话题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涌现。像杭州为何会出现新的六小龙啦,美国朝野出现的恐慌情绪啦,还有梁文锋及其团队的本土学历等话题。微博在这些话题的传播中,不但没有缺席任何一个,而且始终稳稳地位于公共讨论的中心地带,就像舞台上最耀眼的主角。

要知道,AI对于所有的内容平台来说,那可都是难得一遇的能增加话题的素材啊,正在大规模地构建供给与消费的关系。但是微博的交叉性,就像是一种神奇的魔法,让技术出圈这件事情变得更加容易了。这种交叉性,其实也是DeepSeek令人惊叹的绝技之一呢。在这一点上,它和微博就像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都牢牢地掌握了流量密码。

DeepSeek给数据标注这个岗位取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叫做“数据百晓生”,甚至还直接用在了招聘启事里。这就像是一种沟通时的暗语,如果一个人不理解“百晓生”——就是那种知识渊博、涉猎广泛的知识分子的概念的话,那他可能就不符合DeepSeek对于数据标注人员的禀赋要求啦。因为DeepSeek需要的数据标注人员要涉猎广泛、博闻强识,对各种事情都能懂上一些才行。

一直以来都有传闻说DeepSeek找了北大中文系的学生来做数据集的测试和标注。这一举措直接影响了DeepSeek - R1这一代模型的中文输出效果。从那种极繁主义的华丽文风,到突如其来的真情流露,DeepSeek能够用各种重要的例子让表达变得生动活泼,使得它的“可观赏性”完全胜过其他模型。

其实DeepSeek的论文和研究主要还是在工科方向上努力。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解数学题有着明确的对错之分,这样就更容易帮助模型增进智能。所以啊,大部分AI公司的数据标注工作,都交给了理科生。然而,DeepSeek这种文理交叉的训练策略,却让它在原本不擅长的文字表达领域收获了众多的路人粉。而微博这种公共化而非垂直化的讨论空间,又让微博成为了DeepSeek话题引爆的全网源头之一。

就像卫夕君让DeepSeek想象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夜会有怎样的独白,在没有传统提示词工程精心指导的情况下,DeepSeek创作出来的短文造诣深厚,简直堪比古龙的作品。这篇短文不但没有常见的所谓“AI味”,而且还隐隐有着调度阅读情绪的技艺。如果只看转评赞的数字,这条博文可能算不上超级火爆,但和那些只是用一两条金句“抖机灵”的截图相比,也就只有微博这个平台适合分享这种需要一定阅读门槛和知识储备才能领会到精妙之处的内容了。这是一种属于内啡肽的乐趣,而不是多巴胺的刺激。

其实啊,在这次DeepSeek的全民热议中,几大主流平台已经呈现出了相当鲜明的差异。B站是获得感导向的,在B站上,专业化的拆解、课件和教程占到了绝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旨在消解年轻人的错失恐惧症;小红书则是普通人的狂欢地,那里充满了人们第一次接触AI时的新鲜和兴奋,以及如何用它来开展副业“搞钱”的焦虑;而微博呢,则是上价值的重地,毕竟微博聚集了最多的意见领袖,从各个行业和角度来谈论DeepSeek,就丰富性而言,没有哪个平台能比得上微博。

在很多时候,意见或者说观点的价值可能看起来有限。但是在整个AI产业还处于早期渗透周期、连最基础的产品形态共识都还不存在的阶段,微博作为公共广场所能起到的“羊群效应”是相当重要的。只要数数这次体验DeepSeek的新用户里有多少是因为“咱们赢了”——而不是出于对大模型技术的认识——就知道这种跨领域的交叉能力,是有转发键作为投票表达的社交媒体独有的商业价值。

Meta的首席AI科学家、同时也是“图灵三巨头”之一的Yann LeCun悄悄地又回到了推特。虽然他的主页置顶依然是去年11月赌气写的“我不在推特发贴了,请在他处关注我”。Yann LeCun抵制推特的导火索,是他和买下推特后的马斯克不太对付,从政治立场到性格态度,两人都天差地别。在打了不知道多少场嘴仗之后,Yann LeCun决定主动掀桌,知行合一地离开推特。

那会儿正好也是推特平替一个接着一个冒出来的时期,大家都在比谁能更好地接住推特流失的泼天流量。然而闹剧过后,推特的生态位依然稳如磐石,连Yann LeCun都不得不忍气吞声,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马斯克当然没有魅魔体质,Yann LeCun等技术专家不得不继续使用推特的原因,在于推特能够同时满足人群多样化和话题垂直化两大需求。否则的话,AI讨论的主战场应该在GitHub或是HackerNews,因为要说工程师的密集度,它们可比推特强太多了。

科技行业对闭门造车这件事本能地保持警惕,因为长期待在同温层里而与大众脱节的例子太多了。过于同业交流或是过于市井生活都不利于观点碰撞,反而是推特处在了一个刚刚好的位置,所以AI从业者普遍都在推特活跃。

在产品结构上,微博和推特同出一门,都以公共表达为供给。但是在信息流动的层面,微博更偏重于对内容材料的二次增值。就拿DeepSeek的爆红来说,时政博主看到的是地缘角力,财经博主看到的是股市动荡,行业博主看到的是开源力量⋯⋯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只要参与讨论的人足够多,即使像盲人摸象一样,也可以拼凑出无限接近大象全貌的信息。

前段时间,我和赛科传媒的CEO梁赛一起参加了新浪科技组织的连麦。早在去年5月,梁赛就在微博上把DeepSeek新发布的V2模型称作“行业核弹”,并给出了大模型未来会变成发电厂一样的基础设施、用户没有忠诚度的“暴论”。事实上,梁赛的公司是做广告业务的,但是因为在工作中真的需要频繁用到大模型,梁赛的敏锐度反而比绝大多数自认为是圈内人的技术从业者更高,而且敢于输出“暴论”并看着它一点点地成为“预言”。

我想说的是,这种交叉涌现出来的声音,是微博最有特点的内容资产。说得更夸张一点,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就是靠着不断的举一反三逐渐建立起来的。就像微博很难成为各路微商或是卖课大师“收割”的地方,因为但凡流露出滥竽充数的痕迹,很快就会翻车,成为人人喊打的丑闻主角。这样就能够让真实的、有见地的创作者被自然筛选出来,虽然这不可避免地让微博失去了一些UGC内容,但也让它在强表达市场有了不可取代的重量。

在AI行业立足大众市场有三部曲:在短视频投流获客,在社区里运营转化,在微博上挣得评价。在DeepSeek出圈之前,微博自家的AI机器人“评论罗伯特”就已经承担了中文互联网AI出圈的半壁工程了。在大多数时候,“评论罗伯特”的已读乱回自成一派风格,时而一语破防,攻击性拉满,时而又蹦出让人怀疑人生的哲学性话语。它的金句截图汇总,更是成为微博输出站外的代表性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会用玫瑰比喻遗憾、用月亮暗示人性的AI账号,在向大众证明技术进展这件事情上,比刷榜和发论文要有用多了。换句话说,微博的用户对于身边有AI的存在和互动,早已高度适应了。而且微博的平台政策也为AIBot的接入大开方便之门,MiniMax、月之暗面、商汤等新旧小龙们都在微博做了智能体账号,破除了AI“只能远观,不可亵玩”的思维惯性。

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罗杰斯最著名的成就,是提出了“创新采用曲线”(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在这条曲线上,技术创新的产品化落地取决于渗透人群的右移速度。DeepSeek的例子也说明了,在眼前妨碍人们广泛使用AI的不是使用成本,而是认知成本。认知的不平等,造成了太多的信息差,而原本应该用来抹平信息差的AI,又被包装成了数字商品,加剧着信息差的矛盾。所以我才一直说,微博还得多使点儿劲才行,不要把战场轻易让给浑水摸鱼的空间。

就像无线电让构筑集体记忆成为可能一样,广场文化从不退出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天然就需要寻求共同性。有观点的地方,就有讨论。讨论未必总能得到答案,但这个过程创造出来的内容消费,是永无止境的。多年以后,我们一定会回顾DeepSeek在这个年初的出圈史,也必然会怀念充满喧嚣和躁动的启蒙时刻,怀念大家是怎么用一个个转发键去见证国产AI的全球出征的。

文章通过DeepSeek - R1发布后微博上的热议现象,阐述了微博在AI话题传播中的独特作用,包括其交叉性对技术出圈的助力、在话题引爆中的源头地位等。同时对比其他平台,如B站、小红书在DeepSeek热议中的不同导向,还提及推特在AI讨论中的生态位特点。此外,探讨了微博的内容资产特点、在AI行业立足大众市场的角色以及微博在消除认知成本、推动AI普及方面应发挥的作用等。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539.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