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在《概论》教育教学方面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举措与成果。包括《概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培训教师人次,还有通过多种活动如宣讲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道中华”小迪视频工作室的打造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所做的努力。
西南民族大学:〈概论〉教育教学蓬勃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组织师生在广都博物馆参观学习(如图)。无论是在课堂内外,还是校内校外,西南民族大学都在积极地运用《概论》教材,深入地讲解《概论》课程。学校积极谋划、勤勉作为、善于创新,通过各类活动,有效地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2024年10月,来自四川省教育厅、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30多家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汇聚西南民族大学。他们围绕《概论》教材的解析、教学实践、课程建设等内容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研讨。这已经是该校自当年3月成立《概论》虚拟教研室以来召开的第4次集中会议了。通过这些会议,累计培训教师近600人次,这对带动西南地区《概论》的推广使用以及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辐射范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
依靠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西南民族大学整合校内的优秀教师资源,加强校外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了一个紧密的《概论》教育教学共同体,从而为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西南民族大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例如从茶马古道入手,讲述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从夹金山到党岭山,阐述伟大的长征精神;从卓嘎、央宗姐妹到祁发宝团长,讲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戍边故事;从“五个突出特性”到“五个共同”,讲解中华文明特性与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等。
自西南民族大学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以来,宣讲团成员深入校内的各个党委、各个主题班团会,在校外走进社区、乡村以及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动地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通过这些讲述,引导大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在“四海同心”国风市集上,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参加活动(如图)。竹编、油伞、糖画、面塑、灯谜、变脸等中华传统技艺在市集上一一展现。师生们在这个活动中,近距离地感受中华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在互动中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探究传统非遗的深厚底蕴。
在第十九届校园美食节上,无论是汤汁浓郁、外酥里嫩的咕噜肉,还是色泽艳丽、香辣可口的麻辣鸡等天南地北的美食,都是以匠心烹饪而成。师生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一同探寻舌尖上的中华文化符号。
西南民族大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通过“中华文化之夜”主题晚会、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这营造了浓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师生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2024年8月,西南民族大学创新形式,以历史与文化学院的学生迪拉热·阿地力江为讲述者,成立了“道中华”小迪视频工作室,致力于打造优质的IP品牌。在每期短视频中,小迪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学习经历等,从考古的视角出发,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在考古文物中鲜活起来。小迪表示:“每期内容的准备对我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我会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年初,“道中华”小迪视频工作室又加入了一批新主播。他们从传统艺术、非遗技艺、节日习俗等不同的角度出发,用年轻人的话语方式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西南民族大学的相关负责人称,学校将以宣传为导向、以文化滋养人、以行动践行感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形式,培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新人,引导师生争当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西南民族大学在《概论》教育教学方面积极作为,通过虚拟教研室等多种方式推动其发展并发挥示范作用。同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开展了众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化市集、美食节、主题晚会等,还通过“道中华”视频工作室等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不断努力前行。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