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赵秀君在京剧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她提出“整剧式”培养京剧人才的提案,这一想法源于之前举办的传习班,在实践中她积极将“整剧式”培养方法推广,如在京剧《楚宫恨》表演人才培训班倾囊相授,还提出青年演员成长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展现了她为京剧事业传承和发扬所做的努力。
赵秀君工作照。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弘扬京剧艺术的进程中,表演人才的培育堪称重中之重。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赵秀君,作为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团长,始终致力于为京剧后继人才的培养、京剧事业的传承与发扬积极贡献力量,无论是发声呼吁,还是深入思考、精心谋划,亦或是四处奔走。
于去年的全国两会上,赵秀君提交了一份提案,提议采用“整剧式”来培养京剧人才。这一想法的产生,是源于他们举办的张派名剧《西厢记》(改编本)传习班。在这个传习班上,汇聚了来自全国多个剧团的优秀张派青年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出任艺术顾问,著名剧作家刘连群先生担任理论顾问,并且有众多的带教老师开展一对一教学。这些老师从理论、历史、艺术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引领学员深入到京剧曲目背后的世界之中。毕竟,只有对这些京剧曲目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当时,汇报演出获得了满堂喝彩。”当看到台上那些年轻的面孔画上戏妆、穿上戏服,在婉转悠扬的唱腔之中将古老的国粹演绎出青春的活力与风采的时候,赵秀君在激动的同时,也明确地认识到必须要将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推广开来。她凭借一份提案来建言献策,又通过一次次精心组织的实践活动,将“整剧式”培养京剧人才的理念牢记于心并且付诸行动。
去年4月底,京剧《楚宫恨》表演人才培训班在天津开班。来自全国9个省、市的12家院团的50名学员,接受了该剧演出原班人马进行的“整剧式”表演传授。作为授课老师之一的赵秀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40多年的艺术积累传授给学员。从戏内到戏外,从吐字、发声到唱腔、念白,再到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这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正所谓百教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通过剧目来推动京剧的薪火相传,让赵秀君找准了发力的方向。与此同时,她还在不断探寻新的课题,努力书写高质量的履职答卷。“全国政协委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在谋事、干事、成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以创新之意传递真心实意,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赵秀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她表示,京剧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口传心授”,还需要舞台。“观众看戏,更多的是冲着‘角儿’去的,有‘角儿’的演出,上座率肯定高。市场化演出可能会成为青年演员成长的阻碍,希望能够出台更多针对青年演员演出的补贴政策,同时鼓励院团实行低票价惠民政策,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为青年演员捧场,让青年演员在舞台上成长,挑起京剧传承的大梁。”
本文总结了赵秀君在京剧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从提出“整剧式”培养人才的提案,到积极实践推广,在培训班倾囊相授,再到为青年演员成长面临的舞台问题提出补贴和低票价等建议,体现了她作为政协委员为京剧事业传承和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