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分配的多种方式,介绍不同人群订立遗嘱的情况,包括年轻人和老年人,还会涉及遗嘱中的情感表达等内容。
在遗产分配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些人会把遗产留给伴侣和子女,也有人会留给孙子,甚至还存在留给素未谋面的网友或者一群陌生孩子的情况。遗嘱虽薄,却能承载人们对亲人深深的思念,或者造成难以逾越的隔阂。中华遗嘱库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已提供遗嘱咨询478850人次,登记保管311868份遗嘱。其中,大部分遗嘱来自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提前规划自己的遗嘱了。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身边人的意外事件,又或者在继承父母遗产时遇到的麻烦,这些都有可能促使年轻人订立遗嘱。遗嘱中所涉及的内容,除了房子、车子和存款这些常见的财富之外,还有像支付宝账号、书籍以及拥有百万粉丝的社交媒体账号等。人们将自己在世间留下的点点滴滴都罗列清楚,安排好去向,就像是一种嘱托,希望自己牵挂的对象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就拿39岁的董英来说,她想把遗产留给自己的猫。那只猫是她捡回来的流浪猫,黑色中带着点灰,毛发并不漂亮,到她家已经8年了。2022年,母亲患癌去世后,这只猫和陪伴自己20年的乌龟就成了董英为数不多的牵挂。董英未婚未育,在北京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工作,收入不错。她的成长充满坎坷,父亲有过家暴史,对她照顾很少。小时候她身体不好,每次生病都是母亲带她去医院。3岁时她发高烧进ICU,父亲在外读书没回家,她馋橘子水,母亲只能把她独自留在医院去买饮料,回来还被医生批评。董英5岁前,父亲一直在读大学,两人很少见面,她和父亲说过的话可能还不如和公司保洁阿姨说的多。10岁那年父母分开,董英跟着母亲生活,和父亲多年没联系,直到母亲被确诊癌症,她向父亲求助却没有得到帮助,在最无助的时候是一位好朋友陪伴她度过,就连母亲火化后她抱着骨灰盒回老家也是朋友送她上车的。母亲的离世对她打击很大。因为在医疗行业工作,经常看医学报告上的病例生存率,以前生死对她来说只是个数字,但母亲的离世让死亡变得具体。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财产继承是个问题,她不想把钱留给关系疏远的亲戚,只想安置好自己在世上唯一的牵挂。于是,在一个平常的工作日,董英没有特意打扮就来到中华遗嘱库,将自己的房子、股票和存款都详细列出并安排好:50万元存款给那位陪伴自己度过艰难时期的朋友,拜托她照顾猫和乌龟;30万元留给父亲;剩下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董英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想让更多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接受教育,以便未来有能力独立养育自己。像董英这样立遗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根据《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3年度)》,近十一年来,立遗嘱人群的平均年龄从77.43岁下降至67.82岁,中青年人群的遗嘱保管数量近七年间增长了六十余倍,未婚不婚者的遗嘱保管数量在2017 - 2022年间增长了13倍。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崔文姬也感受到了这种明显的变化。六七年前她刚入行时,来咨询的几乎都是老人,年轻人很少,一年超不过10个。但现在,90后甚至00后都开始立遗嘱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有2461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还有一家三口一起来的,而且很多人来之前都在网上查过相关信息。年轻人立遗嘱的原因各种各样。可能是体检报告里一个异常的指标,也可能是恰逢另一半生日想送一份特殊礼物,或者是在继承父母遗产时发现没有遗嘱导致程序复杂,甚至只是想体验一下和世界说再见的感觉。新京报曾在微博上发起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立遗嘱”的投票,超过半数的人选择“怕意外发生时,来不及跟世界体面告别”。他们的财产分配对象也是五花八门。2023年初,一位有百万粉丝的90后B站博主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决定去世后将价值300万元的虚拟资产留给父母,并把B站账号留给好友运营。家人不再是年轻人遗产的唯一去处,有人留给初恋,有人留给未婚妻。一位22岁的男性室内设计师把存款和老家保存的几千本书留给了一位网友,因为这位网友在他心情低落时给过极大的鼓励。青海西宁一位35岁的未婚女子把部分财产捐给当地野生动物园,因为她本身喜欢动物,觉得西宁野生动物园救助高原动物很有意义,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30岁的崔文姬也给自己立了遗嘱。6年前,她在地铁上低血糖,浑身冒冷汗、眩晕、呼吸困难,感觉自己和身边人都飘在半空。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喝了水、吃了糖才慢慢缓过来。当时她作息不规律,“猝死”也常出现在新闻报道里,她心里害怕就决定提前做好安排,毕竟自己就是做这个工作的,就当体验了。那次她让同事坐在自己之前的位置,自己坐在市民的位置上,因为熟悉流程所以毫不紧张,就像在演戏一样。直到简述遗嘱内容环节,她一字一句读出来并拿到遗嘱证时,才有了真实感。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似乎更近一些。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刘千每次接待完老人都会祝对方活到百岁,但老人几乎都会摇头说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死亡的确随时可能来临。63岁的陈闻本和丈夫约好2024年5月27日下午去公证处把房子公证给女儿,但当天早上丈夫突发心脏病去世。陈闻有些后悔,觉得和丈夫提立遗嘱的事提晚了。其实她早就有立遗嘱的想法,女儿结婚了,他们也老了,想方便女儿继承财产。她和朋友聊天发现很多比自己年轻的人都准备好了遗嘱,她和丈夫商量却遭到反对,丈夫觉得人还活着不想做这些。后来丈夫确诊肺癌身体越来越差,她一开始不敢提,怕丈夫有想法,等终于开口丈夫也点头了,意外却突然降临。崔文姬见过很多这种情况。2019年以前,中华遗嘱库只在北京西交民巷有一处登记中心,老人们在这里排队,常常是预约时身体还不错,等近一年后真正办理登记时老人已经不在了。大家对遗嘱还是有些忌讳,身体好的时候觉得不吉利,等身体查出毛病了才做,但那时听说读写能力差了,健康变化快,得赶紧办。不少老人立遗嘱时很紧张。中华遗嘱库设置了精神评估环节,包括算数和记忆力相关题目,很多老人紧张地说没上过几年学还要考试。立遗嘱全程录像,不能暂停、剪辑、拼接。有的老人念遗嘱时一紧张就卡壳,要重复录好几遍,签字时突然紧张说年纪大了老是糊里糊涂的,这会造成歧义也要重新录。薄薄的遗嘱承载着老人一生的亲情、纠葛、希望和担忧。统计显示,多数老人选择将遗产留给配偶和子女。很多老人满心都是孩子,不会考虑自己的吃穿,只想少给子女添麻烦。刘千经常和老人聊聊他们年轻时的生活、和家人的关系,老人常常说着说着就落泪了。也有老人在这里表达出绝望和决绝。有位兜里揣着房产证的老人来立遗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儿子常年失业在家,动不动就向他要钱,不高兴还殴打老人,后来把老人赶出家门还到处找房产证想变卖家产,老人无奈立下遗嘱作为维护自己权益的最后手段。还有北京郊区的一位老人,把存款和房产都留给大儿媳,其他子女一分不给,因为她的老伴去世,大儿子早逝,她确诊癌症住院做手术期间,大儿媳悉心照料,其他子女不闻不问。张柳和老伴把房产、存款留给16岁患有自闭症的孙子。孙子3岁被诊断出自闭症后,孩子父亲辞职带他看病,三年后积蓄耗尽差点卖房也没看到治愈希望,人的心力也耗尽了,夫妻离婚孩子判给母亲。张柳从孙子刚出生几天就开始照顾,她决定帮前儿媳一起照料孙子,但遭到儿子强烈反对,儿子觉得他们身体不好,孩子也判给前妻了没必要掺和,于是有了隔阂,儿子和老人渐渐少了联系。这几年,孩子周一到周五跟着母亲去培训机构上课学习生活技能,周末张柳就把孙子接回家陪他逛公园、博物馆。孙子虽然不善沟通长篇大论,但很会表达爱意,常搂着张柳说喜欢她。现在孙子身高一米八,有时候张柳抱怨跟不上他,他会转头回来拉奶奶的手。张柳希望多看到孙子的进步和成长,但她和老伴都75岁了,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如果他们去世,孩子母亲也老了,孩子只能进托管机构,所以她想留点钱给孙子,让他在托管机构少受点罪。立遗嘱时,在最后的幸福留言环节,张柳表达了对孙子健康长大、听母亲话、多学东西的期望,也希望自己能多陪他几年。中华遗嘱库推出了幸福留言、情感录像等情感服务。遗嘱用法律语言明确财产归属,而这些文字和影像则用真情实感传递遗嘱人对家人的关爱。数据分析显示,近90%的幸福留言和子女有关,超过3%与孙辈有关,超过6%与配偶有关,与挚友、同学、同事有关的占1.07%,并且超过80%的幸福留言内容是对后人的期望与祝福。崔文姬发现女性遗嘱人更感性、更愿意表达感情,甚至说着说着就流泪,而男性长辈相对含蓄。有的老人会给家人唱歌或者唱戏,还有的老人会特意打扮一番,做个美甲、戴上耳钉和珍珠项链后在镜头前留下庄重影像。她对一对做中医事业的老夫妻印象深刻。两人打拼一生财产不少,子女生活工作顺利,他们决定把财产互相留给对方,不给孩子,两人都去世后把财产回馈社会。那位女性长辈在情感录像里叮嘱子女,留给他们的是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精神财富,希望把财产回馈社会为中医事业做贡献。85岁的金丽也留下类似留言。她做过中小学和大学老师,现在还在写作、做讲座,唯一的儿子定居国外,子孙生活不错。对金丽来说,财产继承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她想把自己的精神、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自己的努力传给子孙,用书面或语音方式把家风传下去,因为平日里子孙工作忙,交流机会不多,她想给子孙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人们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平时不会说出口的话,肉麻的、酸楚的、直白的,平时要么是交流机会少,要么是碍于面子没能当面表达。崔文姬记得有位老人在留言卡上写了好几百字,又拿了几张A4纸写满。老人在字句里回忆了自己和爱人的生平,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当年知青下乡,为儿子生活考虑把儿子留在城市姥姥家,把女儿带在身边,由于常年两地生活,父母和儿子情感联络少,儿子觉得父母偏心,从不亲近转为敌对,父亲去世时儿子都没参加葬礼。这位阿姨很伤心,和孩子长时间没联系也没机会解释,就决定写在留言卡中让儿子知道。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种难以启齿的秘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它封存在这里。近几年订立遗嘱的人数逐年增长。2013年我国订立遗嘱的人数仅为6804人,2016 - 2023年每年订立遗嘱的人数平均在4万人左右,2023年这个数字突破了6万。现在崔文姬每天要接待几十位咨询者。有人来咨询时会不好意思说自己没什么财产,但在崔文姬看来,不管财产多少,只要想给家人保障、避免日后纠纷,最好提前安排。这也是应对无常和不确定性的底气。有些老人立完遗嘱还会担心如果孩子对自己不好能不能改,崔文姬总是宽慰他们遗嘱修改很正常。她自己立遗嘱时还没谈恋爱,财产留给父母和妹妹,以后结婚有孩子重心可能偏向家庭给孩子保留,等和爱人关系稳定后可能也会给爱人做出保留,毕竟遗嘱只是当下人生阶段的预先安排,会随着人的成长和家庭结构变化而修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9亿人,占总人口的21.1%。预计到2023年这部分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四分之一。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基本国情,订立遗嘱防范纠纷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遗嘱可能会像保险一样普及,成为人生大事之一。
本文通过讲述不同人群订立遗嘱的故事,包括年轻人和老年人,展示了遗嘱背后复杂的情感、财产分配的多样性以及订立遗嘱人数增长的趋势,还强调了遗嘱在应对生活不确定性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