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平南镇硖木村的90后女孩刘霞冰,八年前从大城市返乡传承竹编技艺的故事。她开网店、做直播带领村民致富,在她的努力下,竹编技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重焕光彩。文中还介绍了她的创业过程、家庭与竹编的渊源以及她在推广竹编非遗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等内容。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平南镇硖木村,有一位意志坚定的90后女孩刘霞冰,她秉持着“家乡老手艺不能丢”的信念。八年前,她告别大城市的生活,回到硖木村,成为一名“篾匠”。
在硖木金成泽竹编工艺厂里,有着多达3万件的竹编制品,样式琳琅满目。刘霞冰的手指在薄篾间飞快穿梭,一旁的父亲刘家盛则在旁边进行指点。刘家盛传授着竹编的技巧:“双手作笔,篾丝当墨,压一挑一,不留空隙。”竹编伴随了刘家盛一辈子,他从11岁开始师从祖父学习竹编,至今已经48年了。
曾经,平南镇有数千人靠竹编为生。30年前,刘家盛开办竹编厂,从事外贸生意,按照编织件数给村民支付报酬。刘霞冰从小就对竹编情有独钟,回忆起小时候竹编的经历,她记得那些过程:“上色、刷洗、换钱,赶集买槐花粉吃”。
然而,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以及成本的增加,竹编产业遭受冲击。到了2016年,平南镇只剩下30人还在从事竹编工作。刘家盛无奈地觉得“没前途咯”,甚至打算转行。
远在外地打工,已经即将升职为服装店店长的刘霞冰听闻此事后,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她坚定地说:“家乡的竹编技艺不能丢!”但她的这个决定最初并未得到家人的理解。
可刘霞冰凭借开网店为竹编技艺开辟了新的出路。打印机不断吐出快递单,来自上海、山东、浙江等地的订单源源不断,她忙得不可开交。看到女儿的成绩,刘家盛既称赞又疑惑:“女儿让我开了眼界!我已经落伍了吗?”刘霞冰则回应:“营销方式只是手段,最重要的还是竹编品质,得靠您那手绝活。”
刘家盛的竹编手艺确实精湛,2019年他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灵山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能将一厘米的篾片均匀分成15根,细得可以穿过针眼。
刘霞冰在微信朋友圈表达了自己返乡的初心:“我返乡的初心,就是传承竹编技艺。竹编,一道由岁月编织的非遗文化,一股由时光沉淀的指尖诗意。”
2023年4月,刘霞冰成立广西刘家人竹制品有限公司,当年营业额就超过100万元。在电商平台上,她的网店“刘家人竹编”拥有大量的固定客户。
刘霞冰(右一)在工厂内进行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在市场方面,夏天时刘霞冰店里的竹抱枕销量最佳。在电商平台上,顾客对竹编产品好评如潮,如“很好看,能闻到竹子的清香”“纳凉用很舒服”“比较硬实,毛刺很少”。
灵山竹编有了名气之后,刘霞冰想要继续改进创意和技术,推出更多新产品,因为她深知“单靠一两种网红爆款,难以实现‘长红’。”
在工艺厂的展示柜上,摆满了上百个竹编工艺品,种类繁多,有竹编胸针、戒指、仿古台灯、老式大蒲扇、月饼盒等。
60岁的老师傅劳德聪拿着自己编织的竹编保温杯套,一脸自豪地说:“这是我编织的,防滑不烫手,不错吧!”他不仅能编直径仅6厘米的手提篮,还教会刘霞冰二十多种编织样式。
经过多年的电商经验,刘霞冰深刻领悟到:“传统技艺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是自己会做什么就生产什么,而是消费者需要什么才生产什么。”八年来,她发明的竹编新品类达五百多种。
刘霞冰不仅仅满足于卖竹编产品,她还致力于推广竹编体验。今年,她到许多城市做市场调查,把工坊搬到街头地摊推广竹编体验活动,并且结合“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到灵山县第二小学、新华幼儿园、硖木小学分校开展公益性竹编手工实践教学。
到2024年第四季度,刘霞冰荣登“中国好人榜”。
本文总结了90后女孩刘霞冰返乡传承竹编技艺的历程。她返乡克服家人不理解等困难,通过开网店、直播带货等方式带领村民致富,同时不断创新竹编技艺,改进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她还积极推广竹编体验活动,将竹编文化推广到校园等,传承与发扬竹编这一非遗文化,最终登上“中国好人榜”,她的故事展现了新一代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担当和创新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9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