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后“戒断反应”:打工人的节后挑战

春节长假结束后,人们从假期模式切换回工作模式时产生的“戒断反应”。包括这种反应在情绪、工作效率、社交等方面的表现,分析了产生这种反应难以迅速恢复状态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应对“戒断反应”的方法。

春节长假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一旦结束,热闹瞬间消散。我们就像灰姑娘在午夜12点魔法消失一样,立马回到“打工人”的角色,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此时,很多人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状态,身体虽然已经坐在了工作岗位上,可是灵魂似乎还沉浸在假期里。脑海中满是团圆饭的温馨画面,然而眼前却是堆积如山的文件和等待落实的方案。这种快速的转换,让大脑一时难以适应,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戒断反应”。提不起精神、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况,是节后“戒断反应”的主要表现。当这种身心状态与开年复工的节奏相互碰撞的时候,我们要怎样才能重新找回工作和生活的最佳状态呢?无论是对假期的恋恋不舍,还是觉得假期意犹未尽,假期的结束总是会带来一些惆怅,让人产生莫名的“不适”。从情绪上来说,热闹后的情绪会出现“失重”的情况。节后复工,“戒断反应”可能突然就出现了。不少人会突然变得很“emo”,上班的时候没有干劲,学习也缺乏动力,甚至一点点小事就可能让人崩溃。这可不是矫情,这是很多在外打拼的游子都会面临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社交平台上,有博主拍摄关于“戒断反应”的短视频,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网友们纷纷留言:“复工第一天,在出租屋里哭了很久”“又要开始装大人了”“谁懂那种刚回到出租屋,吃着家里年货时的委屈感”……这些话语都真切地表达了大家内心的失落。从工作效率方面看,即使已经返回工作岗位,大家的工作状态也是各不相同。有的人忙得不可开交,一直在开会、查资料、回信息,可是一天下来,效率却不尽如人意;有的人会在工作间隙忍不住玩两局手机游戏;有的人觉得过年后很多商品都在打折,热衷于在节后网购“捡漏”;还有像“这班上不了一点”“带薪摸鱼”这样的段子,生动地描绘了“打工人”节后的工作状态。节后,如果一个人的身心状态变得消极,这就是所谓的“节后综合征”,其中精力难以集中是最为普遍的表现之一。不管是“分神型”“懒惰型”,还是“挣扎型”,都会导致工作暂时停滞,不可避免地影响开工的效率。在社交方面,春节假期里,每家每户都沉浸在频繁的社交互动中。走亲访友、家庭聚会、同学聚餐一场接着一场,我们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在这种热闹的氛围里,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亲友的关心和支持。当我们回到平淡的日常生活,很多时候可能需要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其说我们难以“戒断”新年,不如说我们“戒不掉”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时光。有心理专家指出,这种突然出现的疲惫感、焦虑感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身心从“假日模式”向“工作模式”过渡的正常反应。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接受这个暂时“不在状态”的自己。有人说,春节就像是做了一场热闹的美梦。梦醒之后,大家往往会陷入失落之中。那么,我们为什么很难迅速找回以前的状态呢?从对家庭温暖的眷恋来看,即便我们是在外拼搏的“打工人”,内心深处也一直渴望着被关心、被爱护。不管年龄多大,春节返乡的时候,我们就又变成了长辈疼爱的宝贝,成为家庭聚会上的焦点。可是节后复工,“打工人”就得戴上“成熟大人”的面具,重新变回职场中努力工作的一员,心底对家人的不舍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让人措手不及。从温馨的家庭生活到忙碌的工作日常,过节前后的生活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种巨大的反差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从假期中的假性放松来看,春节期间,大多数人都过上了“睡到自然醒”的日子,有些年轻人甚至熬夜守岁、通宵娱乐,完全打乱了身体原有的生物钟。正如有人说的:“表面上,我们过了一个假期,实际上,整个假期都在忙活着,心灵并没有得到放松和提升。”这种心灵上的“假性放松”,使得我们在假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整,反而因为过度消耗而变得更加疲惫。假期很快就结束了,我们的身心难免要重新适应规律的作息和昼夜节律,在重新调整生活节奏的这段时间里,身体产生“被掏空”的感觉是很正常的。从对未来的迷茫来看,我们的身心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平日里都保持着一定的运转速度,一旦假期“宕机”,就容易失去明确的动力,从而导致拖延和效率低下。而且,很多人都把农历新年的开始与“万象更新”联系在一起,对自己也寄予了“重新出发”的期望,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心理压力,影响状态在短时间内恢复。例如,有人复工后找不到工作的目标了,有人因为大量的消息和待办的KPI而陷入开工焦虑,有人制定了满满的新年计划,却不切实际……节后的“戒断反应”,本质上是一场与自我和解的旅程,我们要明确新一年的奋斗目标,重新掌握“高效”的主动权,直至找到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出现“戒断反应”是很正常的现象,换个角度看,它可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一种温柔提醒,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亲友相处的每分每秒,满心期待下一次的相聚。既然收到了这个“提醒”,我们要如何跨越年后的心理“时差”呢?我们可以找到“缓冲带”。“戒断反应”不过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不必强迫自己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可以给身心设置一个“缓冲地带”,让那颗在假期中放纵、浮躁的心,逐步恢复平静和沉稳。例如,可以把复工的第一周当作“闯关游戏”,每过一关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从做一些整理桌面、制定清单这样的小事开始,重建工作中的秩序感;企业也可以通过“弹性复工周”“心理舒缓角”“开工元气餐”等贴心措施,给员工提供“柔性关怀”。当我们不再把“戒断反应”视为难题的时候,相信我们也能拥有苏轼那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我们还可以“雕刻”好生活。有人说,你想要的生活样子,都要靠自己去塑造。生活就是这样,有欢乐也有平静,正是这些变化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既然春耕的号角已经吹响,是时候把绵绵的乡愁放在心底,用精心“雕琢”的生活状态来诠释“此心安处是吾乡”。法国雕塑家罗丹用一把小小的刻刀,雕刻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为其注入了灵魂和思想。正如他所说:“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有生命。”J.K.罗琳曾经经济困难,甚至陷入抑郁,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写作,《哈利·波特》的成功见证了她在平凡日子里雕琢作品、滋养自己的过程。当我们开始用心“雕刻”,一本好书、一盏清茶、一树繁花,都可以成为美好的遇见。除了节假日,我们更可以也更需要在平常的日子里充实自己。我们也要“置顶”新目标。克服低落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把目光投向未来,“置顶”2025年的新目标。有马拉松运动员在自传中分享,自己习惯把漫长的赛程分解成多个小目标,不断冲刺,挑战极限。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我们可以梳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分阶段推进,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面对新的学习课程,我们可以设定学习目标,进行有效规划,给自己发出积极的信号,提升行动力。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激励自己,全力以赴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和能力边界,每一步都意味着向更好的自己迈进。克服“戒断反应”,关键是要学会调整自己,准确地确定人生的阶段性目标和方向。暂时告别假期的惬意,不要在低落情绪中徘徊不前,相信只要勇敢向前,每天我们都能遇到新的美好。

春节长假结束后人们易出现“戒断反应”,表现在情绪、工作、社交等方面,原因包括对家庭温暖的眷恋、假期假性放松、对未来迷茫等,可通过寻找缓冲带、雕刻生活、置顶新目标等方式来克服这种反应,从而调整自己重新适应工作与生活节奏。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9937.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2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