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报告文学:文学性不应被忽视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创作走向“专”与“大”,问题也随之而来

近10年来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状况展开讨论。阐述了报告文学在创作抱负、题材选择、作品规模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如聚焦重大题材、题材拓宽、长篇为主流等。同时也深入分析了报告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读者接受度、纪实与虚构关系、文学性被忽视以及在文学概念中的定位危机等,最后强调报告文学应保持自身优秀品质,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阎晶明提到,评判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时,有不少简便易行的角度。比如说,题材是否重大,采访是不是艰苦,表现是否真实等等。然而,文学性却常常被当作一个无暇顾及的小问题。可实际上,文学性在报告文学中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近10年来,报告文学的创作热度和强度大家有目共睹,并且展现出不少值得关注之处。

报告文学的创作抱负愈发凸显对重大题材的聚焦。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革命历史的回顾,对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的记录等,报告文学作家总是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发出强烈的文学之声。很多重大题材,小说家可能还没来得及反应,创作跟进也不够迅速,而报告文学却能快速补上,彰显出它的敏感特性。

在题材选择方面,其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许多报告文学作家努力以更专业的态度和素养,去讲述专业领域尤其是科技领域的人物故事。在当下这个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各个领域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作家在相关领域知识储备的多少对作品成败有着决定性影响,这无疑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航天、医药、人工智能、桥梁建筑、旧城改造等领域和主题,都有相应的报告文学作品出现,我们也看到了作家们的努力成果。

作品的厚度和容量普遍增加,长篇报告文学几乎成为创作的主流,就如同长篇小说在小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一样,长篇的报告文学著作成为创作者普遍追求的目标。这与前面提到的题材重大、历史脉络长、人物众多、专业化程度高的客观情况有关。创作者不再满足于概述式的描写,读者也期望从作品中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包括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重大主题、专业表达、长篇叙事,构成了当前报告文学创作的基本风貌。当报告文学朝着这种“专”且“大”的方向发展时,围绕它的各种议论也越来越多。直面、梳理和分析这些声音,对报告文学的繁荣发展非常重要。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报告文学的读者接受度。随着报告文学篇幅不断增长,中短篇报告文学越来越不受重视,不管是推介还是评奖,都以长篇为主。长篇巨制的作品在客观上限制了公众的接受,要知道一部报告文学书籍常常近百元,而且读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很多作品因为篇幅过长而未能及时得到读者有效的检验。作家在创作之初就应该有读者意识,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不只是为某个领域、地方、机构记录一段历史,提供一种有故事有人物的“年鉴”或者“志书”,还应该满足公众对陌生领域、事件、人物热切及时的关注。这就要求报告文学要摆脱一味求大求全的模式,重新思考自身作为轻骑兵的优势。

其次,如何理清纪实与虚构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是个老问题,近年来又出现了新情况。小说创作近年来呈现出纪实化的趋势,故事发生地有现实依据,而且往往是作者的故乡,作品讲述家族历史,引入方言俚语、民间习俗等,这使得纪实与虚构的界限更加模糊。在这种情况下,报告文学该如何凸显自身纪实的特质呢?一些作品试图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还原现场感,但是想象一下,一部描写半个多世纪前人物事件的报告文学,要在对话上如实还原是非常困难的,还会面临真实性的质疑。可以说,在纪实与虚构的问题上,报告文学作家比小说家面临的难题更复杂,处理起来更棘手。

再次,就是报告文学的文学性问题。很多报告文学作家强烈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当作文学作品对待,这体现了他们的文学意识和对艺术性的要求,但这一点却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评论家评价报告文学作品时,往往从题材重大、采访艰苦、表现真实等方便的角度出发,而文学性却成了一个看似不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文学性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对报告文学作品的文学质地给予特别的评述,同时从理论和创作学的角度对其文学性提出要求。不得不说,有些报告文学作品在叙述上不够用心,语言表达不够讲究,细节描写不够丰富精彩,求大求全的想法超过了对语言的追求,没有达到与主题高度相匹配的艺术高度。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目前的报告文学界常常受到其他概念的冲击。纪实文学若即若离,似乎纪实文学相对于报告文学更侧重于亲历者的追述,对过往人与事的回忆更可信;“非虚构”迅速崛起,在人们印象中,非虚构的题材往往没那么重大,但描写比较深入,从小人物小事件折射出时代潮流,更追求文学性。这样一来,报告文学似乎只剩下以重大题材为主了。这种情况既缺乏理论上的划分,也很少有人讨论其中的共性与差异、涵盖与交叉,报告文学因此面临着创作学上的生态危机。

从报告文学诞生起,那些留在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代表。因为它们对时代生活有着真实、真切、及时的呼应,所以这一体裁的优秀作品更有广泛传播和产生深远社会影响的机会。作为现代社会应运而生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应该始终保持这样的品质,用真实且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故事,迅捷且具有超越性的思想情感,浅显又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文学语言,真正展现报告文学作家的敏锐和担当,展现报告文学鲜活的生命力和长久的艺术魅力,发挥其在文学呼应时代召唤、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总结了近10年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包括创作抱负、题材选择、作品规模等方面的特点,同时深入剖析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读者接受度低、纪实与虚构关系难处理、文学性被忽视以及面临其他概念冲击等问题。最后强调报告文学应保持自身优秀品质,发挥其在时代和文学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9085.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2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