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手段科技赋能,河南小麦春管走上快车道,河南小麦春管:科技助力高效便捷新突破

本文聚焦河南小麦进入拔节期这一关键时间节点,详细描述了各地运用多光谱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数据化管理等科技手段,加强小麦春管,提升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情况。

当下,河南那 8500 多万亩广袤的小麦田,正陆续迈入拔节期。而这一时期,恰是加强小麦水肥管理的关键阶段。今日的万象“耕”新,就带大家一同去看看河南各地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抢抓农时,让春管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且便捷。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葛玉珍站在漯河市源汇区的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她背后,多光谱无人机正在天空中巡航作业。葛玉珍介绍道:“这多光谱无人机就仿佛是这块麦田的专属医生,它通过巡查分析,能为麦田开出‘处方图’,助力农户精准掌握苗情信息。”

漯河市源汇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朱耀华对此深有感触:“以往我们检测麦苗情况,都得拔苗查看墒情和病情,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检测速度缓慢。如今采用多光谱检测技术,不用再拔苗,只需让无人机在麦田上空飞一遍,就能清晰知晓大片麦苗的长势,有效避免了人工检测可能出现的误差。”

多光谱无人机巡检,主要是依靠 AI 图像识别技术,对小麦的生长状态、营养水平以及是否遭受病虫害等核心参数进行精准分析,随后为麦田的问题给出“处方”。有了这张“处方”,6 台植保无人机便会紧跟其后,开展针对性的喷防作业。这种新型的植保无人机可不简单,它不仅作业速度极快,而且采用了变量喷洒技术,能够根据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精准喷施叶面肥和农药。

漯河市源汇区种粮大户师帅高兴地说:“以前不管麦田有没有病害,使用的农药用量都是一样的。现在有了新技术,有病虫害的地方可以加大用药量,苗情比较好的地方则能减少农药使用量,这样一来,成本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节约成本的目标。”

视线转到商丘睢县,在那一片片田垄间,智能机器人正在自由穿梭。它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能够实时监测墒情、苗情和病虫害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喷灌作业。这台灌溉机器人配备了智能导航系统,完全可以自主巡航、自主喷灌。

商丘市睢县董店街道刘阁村种植户余传杰感慨道:“现在好了,把土地交给机器人,我用手机就能轻松管理几百亩地,真是太方便了。”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指出:“我们要积极引进并示范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技产品以及新的农机装备,全方位夯实粮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根基,这样才能实现小麦持续稳定增产。”

在新乡封丘,当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科技兴农之路——利用一张图数据化管理农田水利设施。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灌溉用水,还大大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葛玉珍来到封丘县的大数据中心,她指着大屏介绍:“大家看,这块大屏上显示的是全县的沟渠水系网络图。这些彩色的线条代表着大大小小的沟渠,而小黑点则是分布在各地的机井。我们点进去,还能看到它们的精确位置以及沟渠流向等具体信息。”

凭借这些精确的沟渠导航位置,“田管家”智慧管护平台只要接到农户的问题反馈,就能做到“秒派”就近的管护人员,确保问题得到精准及时的解决。

新乡市封丘县冯村乡种粮大户侯兰锋满脸感激地说:“我田里有 11 眼井,现在有了这个平台的专业人员管护,对我们种植大户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自去年 11 月上线以来,这张图上已经录入了全县 1355 条沟渠、15300 多眼机井的信息,覆盖到了所有乡镇村庄。

新乡市封丘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闫利娜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新增农事服务、惠农政策宣传等模块,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推动封丘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本文介绍了河南多地在小麦拔节期通过科技手段开展春管工作的情况。漯河市源汇区利用多光谱无人机和植保无人机,商丘睢县采用智能机器人,新乡封丘实行数据化管理农田水利设施,这些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了春管效率,节约了成本,保障了灌溉用水,提升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服务,助力河南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932.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