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者林然一家在房贷利率调整前后的情况,以林然的经历为例,展现出存量房贷利率高位时购房者的压力,以及利率下调后对他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提到了相关新闻报道引发关注、金融监管部门的应对政策等内容。
2025年1月,当我再次与林然取得联系时,明显察觉到他们一家对房贷利率不再像从前那般焦虑。回想起2024年11月,就在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后的次月,林然和他的妻子在一家车企位于北京的交付中心,终于见到了他们之前预定的新车。夫妻二人站在新车旁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还拍照留念,将这一美好的瞬间定格下来。林然曾是2024年7月经济观察报所发表的《存量房贷高位“站岗”者》(链接:https://www.eeo.com.cn/2024/0706/670848.shtml)报道中的采访对象之一。当时,他刚刚完成了2024年6月的提前还贷。在此之前,他们夫妻在北京购置首套住房时,房贷利率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加上55基点,这个执行利率相较于北京新发放的首套房贷利率,整整高出了一个百分点。如此一来,他们夫妻只要攒够几万元,就会去申请提前还贷。在2024年4月和6月,他们分别申请了提前还款35万元和15万元。像林然这样的购房者,曾经是房贷利率处于高位的“站岗”者。他们大多是在2017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后的买房群体。随着后续政策的转变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他们不仅承担着高位的房贷利率,而且当初买房时的价格也处于市场的高点。自从购房政策松动之后,新发放的房贷利率和存量房贷利率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很多人都选择提前还贷,以此来降低利息支出。与此同时,要求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呼声也是接连不断。2024年7月,经济观察报发表的《存量房贷高位“站岗”者》(链接:https://www.eeo.com.cn/2024/0706/670848.shtml)这一新闻报道,以及《存量房贷利率应该再次下调》(链接:https://www.eeo.com.cn/2024/0706/670824.shtml)的评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有读者留言询问“存量房贷还能下调吗?压力很大啊”,还有读者留言“希望尽快出台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不少有着相似经历的读者也主动反馈自己所面临的“高位站岗”情况,希望记者能够继续跟进报道。当时的房贷利率比纯信用贷款性质的消费利率还要高,我留意到身边很多人会采用消费贷款腾挪的方式,来替换利率较高的住房按揭贷款。例如,住房贷款的年化利率为4%,而市场上有些银行针对优质用户的消费贷款利率低于3%,不少金融从业者都这样操作。金融监管部门始终关注着贷款市场的新情况,真正做到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在稿件发布两个月之后,政策开始松动。2024年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要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据估计,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将会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平均每年能够减少家庭的利息支出总数约1500亿元。2024年国庆假期前夕,存量房贷利率相关政策发布。2024年9月29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在官网公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4〕第11号》,允许变更房贷利率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基础上的加点幅度,并且取消房贷利率重定价周期最短为一年的限制。经济观察报也跟进报道了《终于搞懂了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节奏” 》(链接:https://www.eeo.com.cn/2024/0930/689573.shtml)。政策发布之后,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会在2024年10月31日之前统一对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实施批量调整。林然的房贷利率在2024年10月25日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LPR + 55基点调整为了LPR - 30基点。之后,随着LPR的下降,他的贷款利率从调整前的4.75%逐步降至3.30%。而且在银行开放重定价周期的选项之后,他将周期改为了按照季度调整。与之前攒钱提前还贷的方式不同,林然表示:“提前还贷的速度确实放慢了,一方面是因为(房贷的)利息降低了,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的经济形势,家里人都觉得还是应该多攒一些现金在手里。”还有当时的受访者告诉我,他的房贷利率已经从4.20%降到了3.10%,每个月节省了几百元的利息,所以确实不着急提前还贷了。房贷利率下调之后,每个月节省了不少利息,林然夫妻购买了一辆汽车,又背上了车贷,林然说:“房贷省下来的部分可以拿去还车贷,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本文通过林然的例子,展示了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前后购房者的不同状态。政策调整前,购房者面临高房贷利率压力而选择提前还贷;政策调整后,房贷利率下降,购房者压力减轻,生活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如林然夫妻购买汽车等。同时体现了政策的调整对众多家庭的积极影响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对民众需求的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