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锁开灯”事件:致歉信背后的法治与营商反思,“撬锁开灯”事件致歉背后:法治不应成空话

大同平城区古城街道“撬锁开灯”事件的新进展,街道虽已致歉但未达到平息舆论的效果,分析了其中存在的未追责、事件定性与外界认识有隔阂、未提及对商户影响等问题,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不应只是口号,应在治理和执法行动中落实。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绝不应仅仅是一句在口头上说说的场面话,而是需要通过能够被大众看得见的方式,切实地在具体的社会治理以及执法行动当中加以落实。

近日,备受瞩目的“撬锁开灯”事件有了新的进展。在2月7日的时候,大同平城区古城街道发布了一封致歉信。因为古城街道在这件事情上工作方法极为失当,从而引发了“破门亮灯”这样的事件在网上被热烈讨论,还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基于此,街道方面向广大的社会各界朋友表达了非常诚挚的歉意。

“撬锁开灯”事件:致歉信背后的法治与营商反思,“撬锁开灯”事件致歉背后:法治不应成空话

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撬锁开灯”这一事件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同时也遭到了诸多的批评。这封致歉信,可以说是官方首次针对这个事件给出的正式回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表明了一个“认错”的态度。然而,从外界的反馈来看,这封致歉信似乎并没有能够达到平息舆论的效果。

这里面存在两点情况,可能是最让大众难以释怀的。首先一点,和“撬锁开灯”这种行为所呈现出来的非常恶劣的观感相比,当地街道在善后处理方面仅仅只有“致歉”这么一个举措,并没有看到任何对于相关责任人的追责处理,这与舆论所期待的结果形成了很大的落差;另外一点就是,对于这个事件的定性,和外界的认识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隔阂。

在致歉信当中指出,这次事件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沟通不顺畅,从而造成了误会,进而引发了舆情,但从实质上来说,这反映出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思想上急于求成、方法上简单粗暴、服务意识淡薄等一系列的问题。不难发现,在涉事街道的观点里,这件事情仅仅只是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以及服务意识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没有经过店家允许的情况下,就“强行撬锁进店开灯”这种行为,显然更是一个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就像有律师所指出的那样,即便是执法人员,做出这样的举动也是缺乏法律依据的,存在滥用行政权力的嫌疑。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最根本的“错误”之处,恐怕并非是服务意识淡薄这么简单,而更多的是法律意识不足。

这封道歉信还承诺,在今后将会引以为戒,规范管理工作,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确保类似的事件不会再次发生。这样的态度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在事后的反思过程中没有触及到事件的本质,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错”在哪里,那么是否真的能够“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这恐怕很难不让人产生怀疑。

值得注意的是,这封致歉信对于这种行为给涉事商户所造成的影响只字未提,这也同样使得道歉的诚意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对于商户来说,因为这件事情所遭受的损失应该如何去弥补,这本应该是在事件善后处理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当地最应该向其道歉并且给出负责任交代的,不只是抽象的“广大社会各界朋友”,而应该是那些因此遭受了权益伤害、蒙受了损失,甚至是因为这种粗暴的“执法”行为而受到了“惊吓”的当地所有商户。

应该说,这件事情发展到现在,留下来值得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夜间开灯这个倡议为什么会演变成强制行为呢?像这样与商户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倡议”,是不是应该提前征求商户的意见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严肃地去审视。

追根究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不应只是口头上的空话,而是要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治理以及执法行动当中加以落实,真正让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够感受到法治的严肃性以及公平性。致歉信中提到“诚恳接受上级处理和社会各界批评”。社会各界的批评已经不少了,希望“上级处理”能够给出一个积极的善后示范,真正为“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做出一个榜样。

本文总结了大同“撬锁开灯”事件致歉后的情况,指出致歉未达平息舆论效果,存在未追责、定性偏差、未考虑商户影响等问题,强调法治在营商环境中的重要性,希望上级处理能起到积极示范,真正落实法治营商。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1858.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8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