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薯都”春耕:看北疆大地的科技生态交响乐,乌兰察布春耕:从农机轰鸣到产业升级的新征程

位于内蒙古中部被称为“中国薯都”的乌兰察布在春耕时期的景象。从多地的情况来看,这里展现出从传统农耕向智慧农业转变、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升级的态势,有各种各样的科技和生态元素融入到春耕之中。

乌兰察布,这个有着“中国薯都”美誉的地方,正处于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段。当我们走进乌兰察布的大地,会发现一幅独特的春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四子王旗浩田农机公司院内,一台台农机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液压反转犁、撒肥机等百余台农机整齐排列着。技术人员忙碌地为农户调试设备,这里面有个很诱人的补贴政策呢。就像吉生太镇农户张海君打算购入的那台价值43.8万元的农机,能享受到7.22万元的补贴。张海君算了一笔账,他所在的合作社年种植马铃薯、玉米达1300余亩,新农机自用兼代耕,去年纯收入超百万。而且,四子王旗农牧和科技局的数据表明,当地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了85%,马铃薯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四子王旗农牧业机械推广中心主任吴立华说:“今年计划检修农机5500台、配套机具7300台,投入技术人员180人次。”他们还申请了农机购置补贴省补资金,就是为了让春耕顺利开启。察右前旗的田间地头也充满生机,一台台农机在田埂间穿梭,进行着灭茬、捡收地膜作业。随着发动机的阵阵轰鸣声,这里奏响了春耕的“奋进春曲”。察右前旗农牧和科技局为了保障春耕期间农机设备高效运转,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指导农户对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等农机具进行全面检修和保养,让这些农机能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春耕生产当中。商都县作为“中国薯都”的核心区,春耕备耕充满了科技的色彩。在巨弘马铃薯产业园,全自动分选线和智能加工设备协同作业,支撑起“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矩阵。商都县农牧局副局长张继国表示:“2025年,商都县计划种植马铃薯超20万亩,全部采用脱毒种薯,打造种薯繁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三园联动’格局。”同时,物联网技术在田间管理方面也深度介入,商都县重点建设的5万亩粮油单产提升示范区,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统防统治等技术广泛应用,使得单产较周边提高5%以上。兴和县智慧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里,36座装配式日光温室大棚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大棚内,智能温控系统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数据,水肥一体化设备精确地为黄瓜、西红柿等作物输送养分,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间苗、整枝作业。察右中旗各农资经营点迎来销售旺季,店内春耕所需的各种农资琳琅满目,前来咨询和挑选的村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察右中旗农牧和科技局农业综合股股长韩志刚说:“为确保春耕生产正常进行,我们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已调回各类种子30000吨左右、肥料约4800吨、农膜约350吨、农药8吨,能够满足春耕生产需求。”卓资县农牧和科技局也没闲着,副局长赵文华说:“清明节快到了,春耕播种眼看就要开始,各地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要不违农时。”他们通过“网络网格 + 新媒体矩阵”多维度宣传粮食安全政策,重点推进28万亩大黑河流域耕地春季灌溉,沿河乡镇全面实施“节水行动”,用地表水替代深井水,实现生态灌溉。农户孟秀智说:“此举除保持水分和增加地温,还能让土壤疏松,没有板结现象,种子能全部发芽。”兴和县朱家营村的四级共建旱作高标准农田试验示范基地项目现场,工作人员在筹备节水软管。兴和县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王峰介绍:“我们通过侵蚀沟治理,建成了一座60吨的蓄水池,干旱时可以集雨补灌。此外,还建设了15000多米的田埂,有效留住‘天上水’,实现了雨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归田’。”今年,当地将重点推广高垄滴灌、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模式,力争新增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1.75万亩以上。四子王旗的农机轰鸣着唤醒冻土,商都县的脱毒种薯孕育着新生,卓资县的生态灌溉滋润着沃野。春寒还未完全褪去,“中国薯都”已经按下了科技与生态的“双轮驱动”键。从机械化的加速到产业链的升级,从节水革命到单产的突破,乌兰察布正用创新的犁铧深耕北疆大地,在塞北的春天里播撒下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希望。

本文总结了乌兰察布在春耕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农机的使用与补贴、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农资的供应以及节水灌溉等措施。展现出乌兰察布在春耕过程中,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科技与生态相互融合助力农业发展,充满着生机与希望,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104.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