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芦苇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先介绍了2025年春节将成为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大河网联合相关中心推出《非遗“AI”潮年》栏目。接着引出淮阳芦苇画,它是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重点讲述了芦苇画的传承人葛磊,包括他从事芦苇画行业的初心,他在传承中既保留传统又大胆创新,还提到他的“非遗+残障”运作模式,帮助许多残疾人就业,最后阐述他对芦苇画未来的展望。
淮阳芦苇画:非遗传承中的独特画卷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使得2025年的春节别具意义,成为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河网联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策划推出《非遗“AI”潮年》栏目,旨在用技术为非遗注入新活力,用匠心守护非遗,从而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芦苇,在《诗经》里是情思绵绵的象征,在李商隐笔下是诗意生活的体现。而在淮阳,芦苇被手工艺人赋予了新的生命——芦苇画。芦苇画被誉为“草上作画”,是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淮阳地区文化瑰宝中的一颗耀眼明珠。葛磊,作为淮阳非遗芦苇画代表性传承人,他肩负着用非遗手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使命。淮阳芦苇画,也叫“苇编画”,制作工艺相当考究。制作原料需选取2至4米高、食指般粗细、挺拔且直的苇秆。这些苇秆要经过精修、去硬结、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后,才能用于制作芦苇画。在实际制作时,艺人先以刀剖开苇段,经高温熏蒸熨平,再依据草图分剪、拼贴、烙烫上色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最终才能呈现出一幅幅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美感的芦苇画作品。走进淮阳金穗子芦苇画工作室,一幅幅装裱精美、栩栩如生的芦苇画便映入眼帘,这些都是葛磊及其学员们的心血之作。葛磊出生于80年代的淮阳,是一名复员军人。他选择芦苇画行业,一方面是因为家族世代传承芦苇画手工艺,从小受到家族熏陶;另一方面,他在部队期间结识了谷穗,她家祖辈也从事芦苇画制作,两人志同道合,便在2011年退伍后创办了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起初,街坊邻里并不赞同他从事这一行,认为做手艺脱离现实、不务正业且没有前途。但葛磊不为所动,他坚持自己的喜好,在芦苇画的传承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推广淮阳芦苇画,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认可。10多年来,葛磊在芦苇画的制作上刻苦钻研。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既保留了芦苇画古朴自然的本色美感,又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作品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也因此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展现自然风光的壮丽画卷,也有描绘细腻情感的生动场景。例如他的《亲情》作品,以雌鸟哺育幼鸟为题材,通过精细的剪贴与烙烫技艺,将鸟儿的眼神与姿态刻画得极为逼真,令人不禁为之惊叹。说起芦苇画的制作,葛磊可谓是经验丰富。他表示,制作芦苇画的第一步是选料,也就是挑选芦苇。挑选到合适的芦苇后,还要经过裁剪、拼贴、烙烫上色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幅芦苇画。他一直在探索将复杂的传统工艺进行创新精简,为此自制了不少“特制工具”来改进制作工艺。而且,他还会定期参加非遗交流会,或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工艺美术方面的交流借鉴,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大胆创新。葛磊还提到了“非遗+残障”的运作模式。他家中有残疾人,深知残疾人家庭的不易,所以想帮助残疾人就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残疾人由于身体不便、文化程度较低等原因,合适的工作机会较少。于是,他将芦苇画手艺传授给残疾人。自公司成立后,推行“非遗+残障”的运作模式,通过这种扶贫帮扶,许多残疾人家庭的经济收入得到了提高。像来自周口鹿邑县的潘长江,一级肢残,之前的工作尝试都失败了。2012年,他经朋友介绍接触芦苇画。刚开始学习时,他只敢看师傅操作,不敢自己动手,半个月后就想放弃。葛磊鼓励他坚持,承诺只要他有恒心,公司会负责他的生活所需。最终潘长江坚持下来,在葛磊的指导下拼命练习,手磨出了一层又一层水泡,消耗的原料堆积成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掌握了这门手艺。他的作品《华锦鸣禽》在2018年2月拍出了36000元的高价,他也从放羊倌成功转变为手艺人,如今已成为芦苇画培训的负责人,整个人也变得更加自信。据了解,自2018年起,淮阳芦苇画非遗工坊已累计培训残疾人803人次,安置稳定就业96人,辐射带动就业近500人,帮助近百个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脱贫。谈及未来规划,葛磊希望能成立芦苇画传承基地,培养更多的残疾人艺术家,将芦苇画艺术推广到千家万户,用工匠精神坚守和传承好这一国粹,用非遗手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淮阳芦苇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葛磊这样的传承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葛磊坚守初心,在传承芦苇画工艺过程中不断创新,既保留传统又融入现代元素。他还通过“非遗+残障”模式帮助众多残疾人就业脱贫,对芦苇画的未来,他有着成立传承基地等积极的规划,致力于让芦苇画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