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华医师献身安宁疗护事业的经历与理念。从他个人经历出发,讲述了他如何从原本的音乐梦想转向安宁疗护事业,以及在台湾地区安宁疗护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贡献,包括参与早期的安宁疗护运动、在多所医院推广安宁病房、担任众多相关职务推动安宁疗护的专业化发展、参与创办多个相关组织推动公共政策制定等。同时也提到他将台湾的安宁疗护经验带到大陆的努力,以及他积极阳光的安宁疗护理念。
在2024年11月的《临终关怀学词典》英文版启动会上,杨友华医师致辞时笑着说:“小弟看着年轻,今年刚好60岁。”台下坐着众多安宁疗护领域的同行。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杨友华这60年的人生里,竟有33年奉献给了安宁疗护(也被称为“临终关怀”),这个时长仅仅比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发展史少一年。
他与安宁疗护的结缘其实是偶然的。要是没有偶发事件的刺激,也许他会一直在音乐领域发展,或许会以钢琴家的身份活跃于世间。1982年,他的母亲因患癌去世,这让他悲痛万分。自那之后,他便放下了音乐梦想,转而投身医学领域,去救助那些像母亲一样处于疾病末期的患者。
1990年是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的元年。这一年的2月,马偕医院淡水分院设立了台湾地区首个安宁病房;12月底,安宁照顾基金会成立,成为引领台湾地区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先锋。1995年,安宁照顾协会成立;1999年,安宁缓和医学学会成立。在这三大重要力量的推动下,台湾地区掀起了一场安静却影响力巨大的安宁照顾运动。
就在这场安宁照顾运动的初期,年仅27岁的杨友华从台北医学院毕业,便投身到安宁疗护事业当中,真可谓恰逢其会。他是“台湾安宁疗护之父”赖允亮教授的学生,职业生涯起始于马偕医院放疗科的安宁病房。
他从住院医师开始做起,认真钻研国外文献,学习如何减轻和控制病人的疼痛,以及缓解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在之后的多年间,他深入研究整合癌症免疫治疗、各类癌症根治性放射治疗、各种癌症舒缓性放射治疗、同步放射化学治疗、动脉灌注同步放射化学治疗、癌症疼痛控制/棘手疼痛处理、各种癌症之症状控制、安宁缓和医学、辅助替代医学,努力把不可能(IMPOSSIBLE)变为可能(I’m Possible)。
他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历经艰辛,一步一个脚印地参与台湾地区安宁疗护专业的开拓工作。在马偕医院磨砺了五年之后,他朝着台湾缺乏安宁照顾的地区进发,南下桃园医院、屏东人爱医院,辗转于天主教圣马尔定医院、罗东圣母医院、台北医学大学万芳医院医学中心……和同行们一起在台湾各地推广、辅导设立安宁病房。见证了台湾安宁病房从一家发展到三家、六家,直至如今的遍地开花;截至2024年7月,台湾的住院病房已经达到80家;居家疗护有141家;共同照顾达到169家。
他曾经担任台湾安宁照顾协会副秘书长,还是安宁照顾专才培训计划的策划人,协助赖允亮医师制定全方位的医疗人才培训计划,针对医生、护理、社工以及牧灵人士策划并提供相关的安宁疗护专业人士全方位培训教育课程。
杨友华的安宁疗护理念也独具特色。他参与创办安宁缓和医学学会,并担任第三任理事长,推动学会在促进安宁缓和医疗相关议题的公共政策制定、举办专科医师训练活动、办理专科医师资格审查事宜、发行相关学术论文及出版相关刊物、参加国际间学术交流、承接卫生部门相关研究计划等方面发挥作用。
他和众多前辈、同行齐心协力,推动台湾地区立法通过了亚洲第一个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促使台湾地区的安宁疗护事业稳步向前发展,在亚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他还参与创办亚太安宁缓和疗护网络(Asia Pacific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Network, APHN),担任理事暨教育委员。他和台湾专家一起,通过每两年一届的亚太安宁大会(The Asia Pacific Hospice Conference, APHC),与亚太各地的同行交流安宁疗护经验。他表示,自己可以算是台湾地区最早一批从事安宁疗护工作的人,在亚太地区也是如此,在推动亚太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时候,自己是最年轻的老前辈。
他的足迹还遍布中国大陆各地。1997年,他和台湾专家钟昌宏教授一起,推动台湾安宁照顾协会与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崔以泰教授合作,在杭州共同举办了第一届海峡两岸临终关怀研讨会,首次将台湾的安宁疗护经验带到大陆。2004年4月,他和赖允亮医师组团前往云南昆明,参与“第三届海峡两岸临终关怀研讨会暨云南地区考察团”。当时恰逢大陆的医学专家们提议成立一个统一的组织,以规范全国的临终关怀服务。
之后,他参与筹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频繁往来于两岸各地,和同行们一起把台湾地区的安宁疗护经验全面引入大陆,助力提高大陆安宁疗护服务的质量,为临终的同胞谋取福利。他说自己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在台湾求学、工作,又为安宁疗护事业奔走于大陆,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很多人认为,长期从事安宁疗护工作、经常面对死亡病人的人,心情多半会受到影响。但杨友华却性格开朗阳光,笑声爽朗,极具感染力。他还赋予了安宁疗护积极阳光的形象。
他表示,安宁疗护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医疗照顾方式,能够提升末期病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在死亡临近的过程中,让病人好好地活着,把生命过得丰富多彩、充实满足,充满人性尊严地活到最后一刻,做到“道爱,道谢、道歉、道别”,从而安心、平安地离去。
他强调,要让末期病人享受安宁疗护,免受疾病折磨;不要延长死亡(因为延长死亡等同于增加伤害和痛苦),而要延长生命(也就是增添生命品质);不要“安乐死”,而要“安乐活”。他还引用孔子的话“未知生、焉知死”,并表示安宁人说“未知死、焉知生”,知道了死亡,更能领悟积极的人生,活在当下。
他是台湾新生命精准医疗中心执行长、台湾陶声洋防癌基金会董事、台湾安宁缓和医学学会创会前理事长、APHN亚太安宁疗护协会理事/教育委员。在2024年11月的《临终关怀学词典》英文版启动会期间,笔者采访了杨友华医师。
在救助像老妈那样的末期病人方面,杨友华有着自己的故事。他1964年10月生于香港,若没有意外,他原本打算走音乐道路。小时候他学习钢琴,准备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1984年在去台湾念书前,他在香港考音乐等级,钢琴和西洋乐理都考到了第八级,成绩相当不错。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有这样一个音乐梦想,他自己也很少在公众面前提及。
然而不幸的是,因为母亲患病,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1978年,14岁的他,母亲被诊断出乳腺癌,在香港广华医院开刀并接受放射线治疗。1979年,母亲完成治疗后回老家汕头探亲休养。1982年春节后,母亲发现肝转移,病情迅速恶化。
母亲乳腺癌末期时被安排到南塱医院。南塱医院位于港岛香港仔那一片,靠近香港大学,在一个工业区的小山坡上,是收治末期病人住院的地方。当时香港还没有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在亚洲地区也尚未开展。后来他才知道,安宁疗护1967年起源于英国,1970年代传入美国,英国和美国发展得较好。1982年,香港圣母医院成立了香港地区第一个临终关怀小组,之后律敦治医院、南塱医院、灵实医院、联合医院等也相继开设了善终服务。
1982年,南塱医院已经有了初步的末期病人照顾情况。当时香港人都说:“病人进了那里,直着进去,横着出来,就是一定会死的。”那时,他和姐姐们一下子成为癌症末期病人的家属。他们家在香港属于贫困且弱势的家庭,所以他很早就感受到末期病人及其家属的痛苦,体会到家属的艰辛。
他第一次见到医护人员对病人谵妄(Delerium)情况的处理就是在南塱医院。1982年5月9日,母亲节那天,他们在基督教礼拜堂做完礼拜后去南塱医院看望母亲,结果看到母亲被绑在床上,神志不清,大喊大闹……他当场放声痛哭,心想人都快死了,为何还要遭受这种极度不尊严的对待……后来,他在台湾负责安宁病房评鉴时,只要看到有病人被绑起来,就会指示评审委员让其不及格、次年再来。主要原因就是这种做法连最基本的人性尊严都没做到,而实际上那时谵妄在临床上已经可以通过专业镇静方式很好地缓解了。
1982年6月10日,母亲在南塱医院病逝,享年53岁。母亲去世后,他非常难过。1984年考大学时,他没有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而是选择去读医学,希望能够救助像母亲那样的末期病人。
本文总结了杨友华医师献身安宁疗护事业的历程,从他因母亲去世而转变职业方向开始,讲述了他在台湾地区安宁疗护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贡献,包括推动安宁疗护的专业化、普及化,参与创办多个相关组织等。同时也提到他将台湾的安宁疗护经验传播到大陆的努力。此外,还阐述了他积极的安宁疗护理念,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安宁疗护工作者的情怀与担当。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