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时记者体验富川瑶族扎龙技艺的所见所闻。通过描述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陈初敏的扎龙过程,展现他对这项传统技艺的热爱、坚守以及创新之处,同时也提到了扎龙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传承现状。
新春走基层期间,记者开启了一段独特的体验之旅,深入探寻360行中的富川瑶族扎龙技艺。
扎龙的过程可不简单,劈竹切削、弯折固定、蒙布上色……一道道工序下来,总共要历经160多道复杂工序,一条活灵活现的布龙才得以扎制完成。
春节将至,记者走近了富川瑶族扎龙技艺的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陈初敏。他居住在富川县莲山镇莲塘村,作为一名“85后”青年,他承载着这项传统技艺传承的重任。在2021年,富川瑶族扎龙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当记者走进陈初敏的工作室时,看到他正蹲在地上,手持篾刀精心地修整竹条。随后,他将竹条放在煤油灯上熏烤,趁着竹条发热,迅速将其弯折到理想的角度,再用棉纸搓成的棉线把竹条连接固定起来,就这样,一个龙头骨架渐渐成型。
这看似平常的几个步骤,实际上却暗藏玄机。陈初敏向记者详细解释道:“要保证龙头的对称之美,就得把竹片一分为二固定在两侧;用棉纸搓成的棉线来固定,可比铁丝的贴合度要好得多;之所以选择煤油灯做火源,是因为熏烤后的炭烟味道能够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
在扎龙的工序里,扎制龙头可谓是最难且最复杂的环节。如果是“文龙”,表情就得塑造得慈祥温和;若是“武龙”,那就要彰显出霸气威武的感觉。这需要扎龙的手艺人在勾勒骨架和给布面上色时格外用心。
陈初敏感慨地说:“人们常说‘画龙点睛’,扎龙也是同样的道理啊。龙眼睛扎制的位置要是稍有偏差,那布龙就很难展现出神韵,这可是要经过多年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技巧。”
当谈到为什么会走上扎龙这条路时,陈初敏说得最多的就是“喜欢”二字。
他回忆道:“我从小就看着祖辈和父辈扎龙,慢慢地就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曾应征入伍,也曾有过去大城市闯荡一番的想法。“但是仔细思考之后,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还是热爱扎龙,享受扎龙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接过老一辈的传承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
扎龙这项“非遗”技艺传承到陈初敏这里,有了一些变化,同时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的精髓。
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创新。比如,用黏性更好的乳胶取代了浆糊;把容易掉色的矿物颜料替换成上色更持久的新型颜料;还专门为小孩子打造了“小草龙”。陈初敏以他灵活的头脑,对布龙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良。
然而,他也坚守着传统扎龙技艺的许多核心要素。他始终坚持选取品质上乘的毛竹材料,从始至终都保持纯手工制作,绝不因为赶工而敷衍了事。正是因为他的这份执着,他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每到年节庆典的时候,他接到的“龙订单”就像雪花一样纷纷飞来。
扎好的布龙会在上灯炸龙节派上用场,这可是富川当地一年一度的新春盛会,这个传统节日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每年的正月初十到十五炸龙的时候,年轻的小伙子们舞动着布龙,百姓们争先恐后地冲进鞭炮的火光之中,穿龙肚、炸龙身,现场热闹非凡,人潮涌动,烟花绽放,就像火树银花一般。这象征着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这一条条布龙,还有一次次的炸龙活动,都饱含着富川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这种穿越古今的祈盼,正是扎龙技艺能够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内在动力。而陈初敏这一代传承人,正在将这门手艺不断地发扬光大。
当记者问起在他之后扎龙技艺是否后继有人时,陈初敏喊来了自己的侄子。“这个小伙子叫陈俣刚,刚满18岁,他和我当年一样,对扎龙充满了热爱。”陈初敏说道。
本文通过对富川瑶族扎龙技艺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陈初敏的报道,全面展现了扎龙技艺的复杂工序、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从陈初敏对扎龙技艺的热爱出发,讲述他在传承中的创新与坚守,如改良制作材料、坚持传统工艺标准等,同时也描绘了扎龙技艺在当地新春盛会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传承的希望,让读者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承的力量与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