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司法报告:法治成果全览

本文将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进行阐述,展现过去一年在诸多案例和工作中的法治成果,包括对各类犯罪的惩处、法治土壤的培育、社会治理方面的成果等,体现法治进程中的公平正义、对民生的保障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司法实践。

文案创作由王亦君、刘言负责,设计工作由聂亚栋承担,并且本版人物形象由AI辅助生成。

在3月8日这一天,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被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进行审议。这两份报告犹如一部编年体史书,详细地记录下过去一年法治建设走过的道路。报告中的一组组数据,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司法机关在护航社会发展、呵护民生福祉方面所饱含的深情厚意。

公平正义并非是抽象的概念,在一件件具体的案例当中,它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例如樊维秋驾车冲撞行人,徐加金在校园持刀行凶,这些罪大恶极之人,代表着对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者。他们被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惩处,最终被判处死刑。这种严厉的判决,就像是一声惊雷,对那些妄图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的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让人们清楚地知道,法律的尊严不容侵犯。

再看石某,他伙同他人在酒店客房安装设备,偷偷拍摄40余人的隐私,并且制售视频以此牟利。这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行为令人发指,人民法院果断出击,判处他有期徒刑十年。通过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偷拍窃听等违法犯罪行为,司法机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就像坚实的盾牌,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

在反腐败斗争的战线上,司法机关同样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孙志刚等48名原中管干部被依法惩处,李建平被依法核准死刑。在足球领域,杜兆才、陈戌源、李铁等贪腐人员被定罪判刑。在金融、能源、医药和基建工程等领域,多达5081人因腐败犯罪被起诉,涉惠农资金、校园餐等身边腐败现象也得到了惩处。这一系列的行动,彰显出司法机关在推动反腐败斗争、严惩腐败犯罪方面的强大决心。

拐卖妇女儿童是严重违背人性的犯罪行为,有1268人被起诉。其中,伙同他人拐卖17名儿童的“人贩子”余华英被判处死刑。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性侵、伤害未成年人的7.4万人被起诉。像强奸未成年人、性质极其恶劣的郭某某、尚某某、公某某等,都被依法判处死刑。司法机关就像一把保护伞,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法治蓝天。

初中生杀害同学埋尸案等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中,有34人被核准追诉,主犯更是依法顶格判处无期徒刑。这是我国首次对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罪犯顶格判罚,生动地诠释了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

在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培育良法善治的法治土壤正在稳步进行。

在经济领域,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13.7万人被起诉,侵犯商业秘密、串通投标等不正当竞争案件1万件审结。孙某盗用原单位技术秘密长达10余年,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1.6亿元,这一判决让市场秩序变得更加稳定。

司法机关对待国有、民营等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合法权益依法平等保护,违法犯罪一律依法惩治。同时,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监督,坚决纠正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等问题,让法治的力量在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逐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网络空间的治理上,司法机关也毫不松懈。长期在网络撰文捏造事实诽谤多人的王某,被以涉嫌诽谤罪监督立案、提起公诉。薛某在直播中多次散布他人婚姻纠纷信息并予以贬损,引发网友跟风辱骂,导致受害人不堪受辱自杀,薛某被以侮辱罪定罪判刑。利用网络实施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2458人被起诉,参与网络暴力的292人被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判刑,91人被以侮辱罪、诽谤罪定罪判刑。司法机关持续从严惩治网络暴力犯罪、“网络水军”造谣引流、舆情敲诈等行为,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

在数字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治理成果。

在治理欠薪工作方面,司法机关常态化参与其中。恶意欠薪的1140人被起诉,检察机关支持农民工提起讨薪维权民事诉讼4.04万件,追索欠薪15.7亿元。人民法院加大欠薪案件审判执行力度,审结追索劳动报酬案件8.8万件,帮助追回薪酬285.4亿元,并且对998人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定罪判刑。“一函两书”制度被运用到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例如骑手被要求注册为个体户再签订所谓合作合同的情况,将明确依用工事实认定劳动关系,这一规定被写入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指导性案例,切实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醉驾案件有了新的处理标准,“两高两部”办理醉驾案件的意见得到落实。涉危险驾驶犯罪被移送审查起诉和提起公诉的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1.7%和16%。这不仅重塑了醉驾治理范式,更为其他领域提供了“轻重有别、疏堵结合”的治理智慧。

在执行方面,被执行人如今被区分成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失信”和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两类。那些“失能者”不再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进行惩戒,失信名单人数十年来首次下降。被纳入名单的失信被执行人被采取分级分类惩戒措施,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

“抽凳子”案被写入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了“孩子虽在校,家长也有责”的理念,即学校已尽到必要教育管理和救助义务,学生校内“闯祸”、受伤等,学校不担责。经过一年的治理,校园侵权案中学校担责案件占比相较于2023年下降了5.3个百分点。

高额彩礼作为民生痛点,其治理工作持续推进。继治理高额彩礼的司法解释发布后,又有两批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被推出,通过以案说法、以案促治的方式,一年来涉婚约财产纠纷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推动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第二十条”持续发挥效力。将持凳追打的滋事者划伤的巢某,砍伤非法闯入家中对其持续殴打的施暴者的徐某,均被检察机关认定属正当防卫。这一年,共有334人经审查认定属正当防卫,依法不捕不诉,再次彰显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理念。

数据虽然不会说话,但法治的声音却振聋发聩。在法治与改革同频共振的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在转化为鲜活的司法实践,书写着一份充满温度的司法为民的历史答卷。

文章围绕最高法和最高检的工作报告展开,详细阐述了过去一年在诸多方面的法治成果。包括对各类犯罪的惩处,如严重暴力犯罪、腐败犯罪、侵犯公民权益犯罪等;在社会治理方面,从经济秩序维护、网络空间治理、欠薪治理、执行区分、校园侵权、彩礼治理、正当防卫认定等多方面展示了法治建设成果,体现了法治建设中的公平正义、民生保障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实践理念。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115.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