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头展开,讲述砌灶师傅的要求、工钱待遇,灶头的使用寿命,灶头画的特色以及烧灶的技术等多方面与灶头相关的内容,展现灶头背后的民俗文化。
砌灶头可是关系到一辈子使用的大事,所以啊,对砌灶师傅的技术那要求可高啦。他们的工钱呢,比造房子的泥瓦工要高出好几倍呢。东家还得好酒好菜招待着,为啥呢?就怕师傅在砌灶的时候使坏心眼。要是被使了坏,以后用灶的时候就特别费柴火,不过这样的师傅也是极少数的。
灶头这东西一用就是一辈子,很少有家庭会把灶头扒了重新建的。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到我奶奶去世,我家的灶头都没修过呢。等灶头全部砌好,放上铁锅之后,师傅会在炉膛里点一把稻草,这就叫“温炉”。其实啊,这就是在检验炉膛里的火焰情况。厉害的师傅砌出来的灶头,火焰能围着锅子均匀地旋转,烟囱排烟顺畅,烟也不会从烧火口冒出来。要是一切顺利,等灶头干透就可以使用了。条件好的人家还会给灶头画画呢。我记得我家灶台和灶身的边沿画了像如意祥云纹之类的装饰,灶山上也画了一些,都是单一的墨色。我在桐乡崇福那一带看到的灶头画,大多是花卉啊,像石榴、仙桃、万年青,或者是鲤鱼、喜鹊这些吉祥的图案,也有八仙过海、招财进宝之类的民间故事。灶头画一般色彩浓郁又绚丽饱满,画得满满当当的。灶头画介于壁画之间,在有限的空间里,灶头画内容丰富,不过表现形式比较随意。以前农村有专门给灶头画画的工匠,也有砌灶师傅自己会画画的。别看这种绘画好像很随意,它传递的可是人们祈求平安如意的美好愿景呢。所以说,灶头从样式、结构、造型这些方面来看,既是一个传统的民俗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也慢慢形成了独特的灶头文化。
烧灶可是个技术活。好的灶头烧起来特别省柴,但是烧法也有讲究。烧法要是不对,不但省不了柴火,烟还会从烧火口冒出来,弄得整个厨房都是呛人的烟雾。我从来没烧过柴灶,但是我见过我奶奶烧灶的技术。她点火从来不用火柴,而是先把灶台上要做的事情都准备好,锅盖四周用毛巾围上,水罐里加满水。然后从灰堂里扒出上一次烧火后剩下的木炭,用毛边纸卷成的纸棒轻轻一吹,就燃起一个火苗,再用这个火苗点燃一小把稻草,把稻草扔进炉膛,轻轻地拉几下风箱,炉膛里就燃起大火了。这时候放几根小木柴进去,风箱都是轻轻拉的,吹向炉膛的风也是均匀的,木柴就烧着了。然后再根据火势一点点加柴火。等到锅里飘出香味,就不再添柴了,让炉膛里的余火慢慢烧着,偶尔拉几下风箱,等炉膛里的火完全烧尽。这样烧一锅饭只要三四根木柴加一两把稻草就够了,铜罐里的水也刚好烧开,这就是日常饮用的开水。新买来的柴禾难免会有点潮湿,这时候往炉膛边上放一些没干透的木柴,下次烧的时候就容易点着而且不会冒烟。最后扒出几块木炭埋进灰堂里,留着下次当火种。所以啊,我家的灰堂里总是暖烘烘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灶头相关的多个方面,包括砌灶师傅的情况、灶头的使用周期、灶头画的特色以及烧灶的技巧等,展现了灶头在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灶头背后所蕴含的劳动人民的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