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春节期间山东各地的景象,包括济南的高跷表演、五莲县的乡村春晚以及东营区滩区居民迁建后的新生活等内容,展现了山东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众幸福的现代生活。
春节期间,齐鲁大地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氛围。大众日报的记者深入基层,去探寻老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感受春节的各种美好。先看济南,在1月30日的济南高新万达广场高跷表演可精彩了。其中有个扮演“夏雨荷”的表演者特别引人注目,她踩着高跷,精致的妆容加上高超的技艺,让市民们忍不住喝彩鼓掌。这个“夏雨荷”的扮演者叫傅蓉,她来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济南西关高跷队,而且还是队里唯一的女队员呢。今年他们队推出的“高跷版夏雨荷”,给高跷表演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只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还融入了故事和文化元素。傅蓉说这个角色虽然演起来不是特别难,但是要演好可不容易,毕竟她加入队伍才两年,踩高跷的时间不长。这不仅需要平时刻苦训练,还得特别注意细节,像眼神交流、动作设计、道具选择,甚至高跷上的颜色和图案都得仔细琢磨。西关高跷队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16岁,队员们基本都有自己的工作,高跷只是业余爱好。过年的时候大家就聚在一起训练演出。他们的表演内容可丰富了,像石秀担柴上梁山、青蛇戏老渔翁、白蛇戏俊公子、夏雨荷游大明湖等动作,花样也很多,有碰拐、背拐、跌叉、翻跟斗等难度很大的表演形式,很受观众喜爱,从1985年开始,每年春节都会为济南市民表演。济南市高跷协会会长李兆军觉得,踩高跷作为传统技艺要传承下去,还得不断创新。队里的韩义也很认同,他觉得踩高跷要给大家带来欢乐祥和的氛围,角色要有美感、真实感,还得给群众新鲜感。从去年的“酸妮儿”到今年的“夏雨荷”,西关高跷队不断探索创新,给传统高跷艺术注入了新活力,今年春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他们要演近百场呢。再看五莲县,1月27日上午,洪凝街道红泥崖村村部广场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办“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春节”的春节联欢会。村里的农民、学生、返乡青年们一起举办了一场精彩的“乡村春晚”。欢快的锣鼓声响起,舞蹈《小两口》拉开了晚会的序幕,接着红泥崖太极队表演了陈氏太极拳,其他节目也一个接一个上演。演员邬凤梅说她每年都回来参加村晚,以前自己参加,现在带着闺女一起唱了《上春山》,这些节目都是村民自己组织的,大家就是为了一起乐呵乐呵。村民陈建觉得村里这几年变化很大,环境变美了,生活也更富裕了,这场晚会很精彩,大家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演出期间,五莲县妇联和洪凝街道办事处还为村里的43位乡村模范颁奖,包括好婆婆、好媳妇、热心好人、爱老之星、美丽家庭等五个系列,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说这是村里第11次举办这么大规模的村晚,都是村民自己参与组织策划和表演节目,这样能营造欢乐和谐的新春氛围,同时表彰先进也能倡导大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良家风。村民赵亚雯觉得在家门口能看到这么接地气的晚会特别好,有节目还有游戏,大家热热闹闹的,很有年味。还有东营区,1月28日下午五点,东营区龙居镇黄河麻湾段在夕阳下特别壮观,黄河水滔滔流过入海前的最后一个弯道,和德大铁路桥相互映衬。坝上的林带里有一个个民宿,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林家村的林洪峰老人在这和黄河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他举起手机拍照,说这里已经成了“河畔林语”旅游打卡地,很多小院改成了民宿。林洪峰老人以前住在河滩老村,那时候三代人挤在几间老屋里,生活环境很差,虽然大家很有干劲,但收入不高。2017年山东省启动滩区居民迁建工程,60万群众包括林家村村民都搬了新家,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林洪峰老人第一批搬进龙居社区,现在社区设施齐全,生活便利。过年的时候,儿子林腾飞开着新能源汽车带他回家,小区里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喜庆的氛围。林洪峰老人一家吃年夜饭的时候可丰盛了,有象征团圆的龙居丸子、象征吉祥如意的史口烧鸡、香气四溢的羊肉汤和水饺等。老伴谢光霞还拿出用在社区共富工坊挣的钱买的儿童玩具给孙子。他们在社区里不想做饭了还能去幸福食堂,又方便又能见到很多人。晚上整个龙居社区5个小区的1万多居民都沉浸在幸福的除夕夜当中。
文章通过展示济南高跷表演、五莲县乡村春晚、东营区滩区居民新生活等内容,全面呈现了山东春节期间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及民众在现代生活中的幸福状态,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6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