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非遗:春节背后的驾鼓和龙灯传承,探寻临清非遗:驾鼓与龙灯的新春故事

在临清地区,春节相关的非遗文化临清驾鼓和临清龙灯的传承情况。包括它们曾经面临的困难以及现在的传承发展状态,同时也提及当地文旅局对非遗传承的进一步规划。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它蕴含着数不清的文化记忆,承载着满满的情感寄托。在春节期间,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繁星点缀着这个盛大的节日。从古老而充满艺术感的剪纸,到充满活力、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从精致美妙、甜蜜诱人的糖画制作,再到传统且充满民俗风情的庙会活动,每一项非遗都和过年的习俗紧紧相依,为春节增添了独特而迷人的色彩。从现在起,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特别推出了“非遗里的年味儿”全媒专栏,目的就是带领大家深入非遗的奇妙世界,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年俗背后的感人故事,去深切感受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临清非遗:春节背后的驾鼓和龙灯传承,探寻临清非遗:驾鼓与龙灯的新春故事

在运河边上的重镇临清,只要锣鼓声一响,新年的脚步仿佛就临近了。最近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驾鼓的代表性传承人洪林,还有临清社火协会会长侯少坤,都接到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元宵节期间参与文艺演出呢。洪林介绍说:“临清驾鼓可不得了,它的音色高亢又威武,鼓点丰富多变,敲起来气势雄浑磅礴,在古代可是用来鼓舞士气的。”你看,24面鼓,8面点锣,2面筛锣,这34人的锣鼓队伍一旦敲起来,那临清驾鼓激昂的气势就完全展现出来了。追溯到清末的时候,洪林的曾祖父洪鹤龄成立了驾鼓会。可是后来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驾鼓技艺的传承遭受了破坏。不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洪林的父亲洪玉卿在临清市委和当地街道的大力支持下,重新置办了锣鼓,还精心搜集整理驾鼓鼓谱。在洪玉卿的努力下,驾鼓的家族传承渐渐呈现出壮大的趋势。你知道吗?有个叫洪昕冉的年轻人,今年23岁了,他可是临清驾鼓的第五代传承人呢。他说:“我在山西读大学的时候,还向外地的同学展示过临清驾鼓,结果吸引了不少同学跟着我一起练习驾鼓。”现在啊,临清驾鼓已经从家族传承发展成了群众基础更为广泛的师徒传承方式。在临清市文旅局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临清驾鼓成了当地中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门民俗课程。临清龙灯的情况也很值得一说呢。和临清驾鼓一样,临清龙灯也曾面临着几乎要失传的危险境地。侯少坤感慨地说:“到了2000年以后啊,舞龙灯就很难再出现在年节的民俗表演当中了。那些掌握龙灯制作、表演的老人们年纪越来越大,而我一直有个梦想和情怀,就是喜欢龙灯,想把龙灯传承下去。”侯少坤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拜访那些龙灯老艺人,学习龙灯制作和表演技艺,他的热情也吸引了一批同样爱好龙灯的年轻人。临清龙灯有它的独特之处,那就是龙身内的‘灯’,它俗称‘火捻子’。到了晚上舞龙的时候,把“火捻子”点燃然后插在龙节中,龙舞动起来的时候,光照在龙身上,光彩夺目,而且啊,风都吹不熄。就像这“火捻子”一样,现如今临清龙灯的传承也是经风不熄,薪火相传。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维华表示:“我们下一步打算持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等活动,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传承非遗的工作中来。”

本文介绍了临清驾鼓和临清龙灯这两种非遗文化的传承故事。临清驾鼓从家族传承走向师徒传承并在校园受欢迎,临清龙灯从几近失传到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临清市文旅局也将开展多种活动促进非遗传承,这体现了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多种可能与积极态势。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6171.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1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1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