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大年初一在阆中古城的所见所闻。这里有着众多不同于传统庙会的民俗活动,同时还有新的文旅产品推出。从游客的惊叹开启,讲述古城中的春节氛围、民俗表演以及文旅产品的新亮点等内容。
“真的是太令人震撼了,谁能想到在阆中古城过年的时候,会有如此之多的民俗活动呢?这和我们传统概念里的逛庙会可是有着天壤之别啊。”1月29日,正值农历大年初一,来自甘肃陇南的游客张凯丽就带着一家老小总共五口人,早早地就赶到了古城的中天楼。他们跟随着巡游的队伍,漫步在那青石板铺就的古老道路上,尽情地感受着只属于四川的独特年味。
当我们走进古城的核心区域,就会发现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就在去年12月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记者走进了阆中古城,想要看看这个被称为“春节文化之乡”的地方有着怎样充满川味的“中国年”。
先看看现场的情况吧:数十个非遗展演闪亮登场,古城也正式开启了蛇年的第一天。
“我就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现在来给大家送福啦!”
1月29日那天,天还只是刚刚有些蒙蒙亮的时候,在内东街141号的张家大院内,77岁的阆中市民张忠和就朝着阆中古城的街道,清了清自己的嗓子。他7点就起床开始化妆,到了9点就上街去“赐福”了,今天的他可比平时起得更早一些呢。“春节到了,我们马上就要到街上去给大家送祝福了。”张忠和这样说道。据相关的了解,从2013年开始,每当春节快要来临的时候,张忠和都会穿上古装,手里拿着带有浑天仪的手杖,扮演起“春节老人”落下闳,去给市民和游客们“发红包”。
上午9点多的时候,在嘉陵江畔的锦屏门外,一年一度的阆中古城开城迎宾仪式正式开始了。随着扮演张飞的演员的一声大喊,现场一下子就热闹起来,欢呼声此起彼伏,这也标志着古城正式进入蛇年春节的第一天。紧接着就是张飞巡游,扮演者穿着威风凛凛的战袍,巡游在古城的街道上。
在古城的核心区域,一支数百人的队伍从张飞庙广场出发了。“春节老人”赐福、舞龙舞狮、赶年、川北大木偶喷火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一个个都上演了。当表演队伍走进古城街道的长街古巷的时候,从威德牌坊一直延伸到古城西门,那场面甚是壮观。
更有充满“川味”的大年初一抢银水活动。伴随着一声“抢银水”的呼喊声,30多个挑水的男女从古城的街道上冲了出来,手扶着扁担,把水挑进了古城内的本源堂大院。“每年春节的时候,阆中的人都会争着早起去挑井水,谁能抢到前面,就意味着来年能够得到好运。”阆中市文化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这里既有巡游表演,也有活态展示。在古城内的威德牌坊、道台第照壁、花间堂等地,年画、剪纸、刺绣、竹编、糖画等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还有八仙送福、秀才赶考等文化活动也纷纷亮相,展示着古城春节独特的魅力。
再看看亮点之处:文旅产品又有了新的推出,春节假期的客流量有望翻倍。
“这里有着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再加上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相配合,用‘一演千年’来形容真的是一点都不为过啊!”1月29日,由南充多个部门联合出品的剧目《阆苑传奇》在新年亮相了。为了迎接春节期间大量的游客,演出方在农历大年初一到初七,每天都安排了4场演出。
“这不仅仅是全国首部‘母子’剧,也是我们把古城打造成古风穿越式的外延剧场,是探索剧场与景区融合互动的一次尝试。”四川嘉陵江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何治洪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当地就聘请了专业的导演以及大唐不夜城的团队,并且从全国挑选了70多名演员来参与演出。作为“母子”剧,下一步还打算依托母剧的剧本,鼓励、吸引广大游客和粉丝参与到剧本改编和角色扮演中来,部分作品有望在古城内的古街、古院、古楼进行散花式的展示。
把视线转移到嘉陵江畔,从1月29日开始,实景演艺《客来阆中》将会连续16天在嘉陵江亮相,累计排片31场。作为南充首部呈现在江面的大型演出,这部剧以“春节老人”落下闳观星作为引子,全面地展示了阆中的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以及民俗文化。
春节申遗成功再加上文旅产品的新推出,阆中古城的客流量再创新高。根据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显示,1月28日除夕夜的时候,阆中古城的游客量就达到了8.15万人次,在全省位居第一。
“我们将会紧紧抓住这次春节申遗成功的这个大好契机,以‘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作为IP,讲好本土的故事,打造品牌矩阵。”阆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还将会持续发布带有“阆中春节”元素的旅游产品、研学线路,春节假期的游客量有望翻倍。(川观新闻记者 徐浩煊)
本文总结了阆中古城在农历大年初一的春节景象,包括民俗活动如非遗展演、“春节老人”赐福、巡游表演、抢银水等,还介绍了新的文旅产品如《阆苑传奇》和《客来阆中》的演出情况。春节申遗成功和这些文旅产品的推出使得古城客流量创新高且有望在春节假期翻倍。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