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开区总工会举办的聚“新”思政大讲堂暨“工心学堂”周末公益课堂开班仪式的场景,介绍了“工心学堂”的创新模式、课程内容及目标,展现其为职工成长和工会服务转型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当今社会,奋斗是每个劳动者不变的旋律。近日,在山东威海经开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一场特别的“工心”课堂正在进行,这里正回响着劳动者们的奋斗之声。
“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一些平凡的事。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立足本职、心怀善意,我们一定能汇聚起改变社会的强大力量。”台上,身穿蓝色外卖工服的徐胜军,用他那朴实无华的语言,缓缓讲述着自己从一名普通的外卖小哥成长为威海市劳动模范的心路历程。他的故事,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台下120余名职工学员心中的涟漪,热烈的掌声如潮水般涌向讲台。徐胜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诠释了“劳动创造幸福”这一深刻的真谛。
这精彩的一幕,正是威海经开区总工会举办的聚“新”思政大讲堂暨“工心学堂”周末公益课堂开班仪式上的场景。
为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切实落实“文化惠职工”工作,为广大职工提供思想引领与技能提升的双重有力支持,威海经开区总工会深入聚焦职工需求,创新性地打造了“工心学堂”。这个学堂推出了“思政课堂 + 技能课堂”的融合模式,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成为了职工成长的“充电站”。
威海经开区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想让思政课仅仅停留在文件里,劳模那些充满‘泥土味’的故事,才是职工听得进、记得住的‘精神指南针’。”
“工心学堂”有着独特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它邀请劳模工匠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的形式为职工上好“思政课”。这些鲜活的故事,如同温暖的春风,传递着党的创新理论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着职工们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学堂通过“订单式”公益课程,为职工量身定制实用技能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瑜伽、中医推拿、短视频制作、办公软件应用等,为职工搭建了一个终身学习的优质平台。
“订单式课程”的设计处处彰显着巧思。所有的公益培训都安排在周末,充分考虑了职工的工作时间。课程设置紧密围绕职工的工作、生活与健康需求,每期还会邀请专业讲师授课,真正做到了“应企所需、职工乐学”。
威海经开区总工会负责人表示:“我们持续推进工会服务向‘普惠化’‘公益化’转型,致力于为职工提供学习、娱乐、展示与提升的一站式平台。此次‘工心学堂’的开设是我们构建课堂授课 + 线上拓展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依托这一平台,我们力争年内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宣讲覆盖率100%、公益培训达100课时的目标,确保职工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本文介绍了威海经开区总工会举办的“工心学堂”,通过外卖小哥徐胜军的故事引出学堂。“工心学堂”采用“思政课堂 + 技能课堂”融合模式,有“订单式”公益课程,体现巧思。其目的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工会服务转型,让职工在学习中成长,为社会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