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作为能源重镇,从传统单一的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型的历程。介绍了当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陶瓷产业、林果产业和煤基新材料产业等,以及政府为产业转型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
在广袤的内蒙古西部,有这样一座特别的县城。它常住人口不足40万,却承担着保障全国25个省区市能源供应的重任。凭借已探明的582亿吨煤炭储量,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乌金之城”。这个经历了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全国百强县巨大转变的地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座能源重镇并未沉浸在传统产业的辉煌之中。曾经单一的黑色煤炭产业,正逐渐被丰富多彩的非煤产业所充实。一幅幅“彩色”的发展图景,正在黄河几字弯的臂弯里缓缓展开。
从“乌金”到“白瓷”
在黄河之畔的内蒙古准格尔旗,一间陶瓷车间里正上演着一场跨越700年的时空对话。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的窑火,映照着元代白釉多穆壶那优雅的弧线。这件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元代景德镇瑰宝,如今在西北工匠的精心雕琢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这家企业的畅销产品。
准格尔旗充沛的煤炭资源,还伴生着储量惊人的高岭土资源,而高岭土正是陶瓷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10余年前,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敏锐地看准了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毅然落户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成为准格尔旗第一家陶瓷企业。如今,这里已经集聚了各类陶瓷产业项目18个,涵盖了礼品瓷、日用瓷、陶瓷酒瓶、建筑陶瓷及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企业负责人丁扬穿梭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中间,自豪地说道:“我们刚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引进了目前国内先进的生产线。除了生产高档日用陶瓷,很多知名酒企堪比艺术品的定制酒瓶都在这里生产。”如今,准格尔旗的特产,不仅有“乌金”,还有“白瓷”。
在准格尔旗,被制成陶瓷的原料不仅有高岭土,还有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
在位于准格尔旗的内蒙古无为瓷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业固废粉煤灰和有着“地球癌症”之称的砒砂岩,摇身一变成为了生产建筑陶瓷不可或缺的原料。每天,大量的广场砖、地铺石、墙砖等建筑陶瓷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产出,供给全国市场。
公司采购部部长周响花表示:“我们就近免费运来砒砂岩,再配上园区电厂产生的固废粉煤灰,用这些以前百无一用的废弃物生产建筑陶瓷,成本降低了20%至25%。”
准格尔旗依托国内知名专业团队,围绕粉煤灰、煤矸石、高岭土、尾矿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煤矿地区环境修复,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究和实践,并将研究成果就地转化。
在“硬资金”“软政策”的共同推动下,多个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纷纷落地准格尔旗,依托科技进行的产业升级已初见成效。去年底,准格尔旗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投资资金启动,启动仪式上就签约了36家转型发展投资企业,投资金额高达632.54亿元。
准格尔旗委常委、副旗长武旭东介绍说:“我们在招商引资中发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川渝等地区,有一些正处于起步期、企业种子期和研发中试期的科创企业项目,急于寻找资金,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煤炭行业转型发展资金池的设立,主要就是充分利用我们当地煤炭企业雄厚的资金流,与高精尖企业双向奔赴,搭建桥梁,实现合作共赢。”
从“荒山”到“果园”
在沟壑纵横的准格尔旗,一株株山杏树、沙棘树、苹果树、葡萄树,不仅为贫瘠的山川增添了一抹抹亮丽的色彩,更带动起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产业。
在内蒙古果计划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山间金灿灿的沙棘、红彤彤的苹果,经过清洗、杀菌、榨汁、灌装、打包等一系列工序,在全自动生产线的全速运转下,变成了一箱箱美味的饮料。
而在不远处的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春暖花开之时,企业员工遍布村庄,精心指导农民养护百万亩山杏树。在这家企业“公司 + 基地 + 农户 + 经纪人”的模式下,近2万名农民靠种山杏树实现了增收。农民们收获的山杏,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了优质有机杏仁露、杏脯、酸杏汤,甚至杏壳还能变身活性炭,热销全国各地。
虽然准格尔旗矿产资源富集,但地貌复杂,旗域70%是梁峁山区,20%是沙漠,只有10%为平坦地区。近年来,当地在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还让治理沟壑的树种结出了发家致富的果实。
准格尔旗的暖水乡,地处全球公认的苹果黄金种植带。然而,遗憾的是,“地球癌症”砒砂岩占其一半以上面积,贫瘠的土地打不出井、种不出粮。
但后来,这片位于苹果黄金带的不毛之地,最终还是承担起了种植苹果的“使命”。如今的暖水乡,一片片的苹果树漫山遍野,“暖水山地”苹果品牌已在内蒙古西部打响。
这个神奇的变化来之不易。在暖水乡德胜有梁村,村委会带领农民在砒砂岩山地平整出一块块梯田,将黄土、农家肥按不同比例与砒砂岩搅拌混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终于配制出“新砒砂岩复配土壤”,种出了苹果树。这种土壤保水、保肥、保有机质,再加上暖水乡近1400米的海拔、长达3000小时年日照、高达15摄氏度的昼夜温差,优质的“暖水山地”苹果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黄金果”。
准格尔旗的人们不但成功治理了“地球癌症”,还在上面种出了果树。砒砂岩长出的一棵棵苹果树、葡萄树、山杏树为当地引来了一个个水果深加工企业,生产的苹果汁、葡萄酒、杏仁露,热销全国。
从“燃料”到“布料”
准格尔旗的“神奇”远不止于砒砂岩上长果树。在这里,一块煤在高科技的催化下,可以变成做衣服的布料,实现从“黑色”到“彩色”的华丽转身。
在内蒙古久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乌黑的煤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产出甲醇,甲醇通过进一步深加工,变为白色的聚乙烯、聚丙烯颗粒。这些白色的颗粒产品,不仅可以生产食品包装袋、行李箱、塑料管材等大众消费品,同时,高端应用领域涵盖了医疗、航空航天、安全防护、汽车工业和电子产品等多个方面。
内蒙古久泰集团总裁助理崔宇表示:“用我们这个煤基新材料替代石油制品生产涤纶,可以降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煤炭产业价值链不断向中高端攀升,煤炭资源实现了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清洁高效利用,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深耕玻璃行业多年的内蒙古玉晶科技有限公司计划用3年至5年,在准格尔旗打造“北方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现代化光伏玻璃产业园”。明显的资源优势,让这家企业“用脚投票”,选择落户这座西部小城。据了解,在准格尔旗,生产玻璃所需的原料净砂、天然气等价格相对较低,仅天然气成本,每年可节省600万到800万元。
让玉晶科技宁愿多支付玻璃成品运往南方的费用也义无反顾选择落户准格尔旗的另一个原因,是当地政府面向企业的“店小二”“保姆式”优质服务。
内蒙古玉晶科技有限公司企管部部长高杨说:“自2022年企业来到准格尔旗以来,当地政府就‘面对面’‘肩并肩’解决企业各种需求,让我们在一年内实现拿地批文、开工建设并顺利投产见效。”目前,企业二期工程也已完成全部前期手续,正在顺利建设中。
在这座煤炭重镇的产业转型路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正在成为关键支撑。去年11月,准格尔旗“为企服务管家”平台正式启动。这个平台集问题反映、办理查询、反馈评价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手机与电脑端联动,实现全流程在线跟踪,致力于向企业提供全周期管家式服务。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作为能源重镇,不甘于传统煤炭产业的局限,积极推进产业转型。通过发展陶瓷产业,将高岭土、煤矸石、粉煤灰等资源充分利用;打造林果产业,治理砒砂岩并实现果树种植和水果深加工;探索煤基新材料产业,实现煤炭从“燃料”到“布料”的转变。同时,政府通过设立转型资金、提供优质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准格尔旗逐步迈向多元化发展的新征程。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