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汽车行业展开,先介绍了三部委在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批评汽车行业无底线竞争,接着讲述小米汽车SU7发生重大事故,指出这是汽车业“内卷”恶果体现,分析了“内卷”竞争带来的行业、产业链、消费者“三输”局面及成因,最后提及三部委的施策方案并呼吁车企以质为先。
在3月28日至30日举办的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国资委、发改委这三部委极为罕见地同时发声,言辞严厉地批评了汽车行业存在的无底线竞争现象。三部委明确要求“不搞内卷式竞争,不卷价格拼品质,不卷参数拼体验,不卷噱头拼服务”,并且提出要整治市场乱象,坚决打击价格战以及虚假宣传等不良行为。
3月29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小米汽车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汽车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碰撞后起火,这场事故导致车内三名乘员不幸身亡。值得注意的是,车辆在事故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处于NOA(领航辅助驾驶)状态。
乍一看,小米SU7事故似乎与汽车业的“内卷”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实际上,这正是汽车业“内卷”恶果的一种体现。酿成这样一起恶性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在众多因素当中,对智能驾驶的过度宣传以及急于商业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前曾预测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达到的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自去年开始就已经频繁出现在多家车企的宣传之中,这些宣传有意无意地暗示消费者“对智驾放一百二十个心”。
今年新出现的“智驾平权”概念营销,更是让整个汽车行业陷入了一场狂热的比拼之中,大家都在看谁能够以“地板级”的价格提供“满级”的智驾软硬件标配。在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多家智驾科技公司都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车企掀起的智驾平权狂欢对于供应链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因为企业在做产品时无法抛开成本因素,根本无法做到让一款10万元的车型,只将3%的成本留给核心的域控制器。
实际上,在这起恶性事故发生之前,汽车业无序竞争的破坏性就已经初现端倪。这是一场让行业、产业链、消费者都成为输家的竞争。
首先,这种竞争不利于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如今,周周攀比的销量数据,被很多人认为比财报更能代表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价格战带来的行业盈利全面下降,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充分竞争和技术创新的必然过程。然而,这种错位的认知正在严重误导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利润的支撑,高投入的技术研发必然难以持续。车企大面积亏损的背后,是国有资本的贬值、地方政府投资面临高风险以及无数员工的前程变得飘摇不定。
其次,这种竞争损害了产业链的健康度。当价格战的影响波及到行业上游时,带来的必然是供应商被强制压价、欠款情况增多,以及经销商破产比例不断上升。同时,这也为技术和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再次,这种竞争误导了消费者的认知和消费行为。“卷价格、比参数、搞噱头”是当前汽车业竞争的三大特征。一年内上市的数百款新车的发布会,都在比拼造车速度、PPT数据以及智驾“摆拍”效果,还时不时对标保时捷和迈巴赫,甚至将“饭圈”的一些恶习带入了制造业。这些舍本逐末的做法,都会引导消费者冲动消费。
那么,中国汽车企业为什么会如此急迫,甚至挑战技术进步的底层逻辑和基本商业规律,做出涸泽而渔的事情呢?客观上来说,这种心理与中国汽车业起步较晚有一定的关系。几代汽车人与时间赛跑地“赶超”,确实成就了中国汽车史上亮眼的成绩,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让行业对“中国速度”和“弯道超车”产生了执念。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但始终未能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量”一直被放在“质”的前面。与需要时间打磨的品质和品牌价值相比,销量成为了让中国车企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的指标。
但是,历史上的落后应该成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打破底线的借口。如果在产业转型的历史时刻,中国汽车业的心态从最初的“产业自卑”转而变为“产业自负”,忽视价值底线,那么结果只能是迷失方向,付出惨重的代价。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停止这种急功近利的“内卷式”竞争呢?三部委虽然没有点名,但大家都清楚,“内卷”是由头部企业操纵的,他们的目的是借助不恰当的市场竞争来扩大自身优势。在僧多粥少的行业大环境下,其他企业只能被动跟随。目前看来,依靠头部企业的自觉自省来“刹车”,可操作性比较小。因为这些头部企业的增长模式同样暗藏风险,面临着“高处不胜寒”的危机。
针对这种情况,三部委已经提出了针对性的施策方案。其中包括实施价格监测、推动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建议技术创新从“应用层”向“底层”转变等。通过从上而下的规范化管理,有望打破已经形成链条化的“内卷”模式。
以质为先,方能行稳致远。汽车确实是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的载体,但它更是生命的载体。生命平权的意义远高于智驾平权,车企需要看清基本的底线。在生命消逝的高昂代价下,希望汽车业能够愿意花时间去修复信心、找回信任,打破对虚假繁荣的贪恋,脚踏实地地造真正的“好车”。
本文通过三部委对汽车行业无底线竞争的批评,结合小米汽车事故,深入剖析了汽车业“内卷”竞争带来的行业、产业链、消费者“三输”局面及其成因。指出中国汽车业因起步晚形成的“量”“质”失衡问题,强调应停止“内卷”。三部委已提出施策方案,呼吁车企以质为先,摒弃虚假繁荣,造出真正的好车。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1722.html